儲備肉會被存放多久呢?
儲備肉是國家用於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動物疫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引發市場異常波動和市場調控而儲備的肉類產品。肩負着應對突發事件,評定肉價波動的重要使命。中央儲備肉制度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包含哪些種類的肉?又會在什麼時候投入市場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央儲備肉制度源於何時?
在1979年前後,我國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加上我國幅員遼闊的地形特徵,國家開始着手建立儲備肉的制度。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針對儲備肉制度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完善,最終使其成爲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儲備肉體系分爲中央儲備肉和地方儲備肉,前者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應急保供,兼具市場調控;後者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局部應急和保證重大節日、活動市場供應。
從1996年開始,中央儲備肉制度有了明顯的改變,在出入庫制度中,儲備肉除了常見的凍肉儲備,增加了活體儲備的新型式。當超市裏出現儲備肉,有很多人就會認爲“千萬不能賣!儲備肉可是凍了好多好多年的殭屍肉,比買肉的人年紀都大”。活豬和凍肉當然不可能是一直養着的活豬或者是一直凍着的豬肉,而是不停地流動更換,以保證肉質新鮮,居民食到的肉最長只凍了約4個月。活畜原則上每年儲備3輪,每輪儲存4個月左右,根據育肥情況適時輪換。原則上來說,動用儲備生豬的出場結算是按照基地場所在地平均飼養成本來確定的。凍豬肉原則上每年儲備3輪,每4個月就會完成一次輪換。
同樣是在1996年,國家新增了牛羊肉的儲備,一部分安排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座城市,另一部分則安排在了少數民族地區,經過後續三年的試驗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還有些人會認爲,儲備肉都是凍得硬邦邦的,營養早就全部流失了。儲備肉是在零下十八度速凍保存的,在這個溫度下,蛋白質和礦物質會被保存的妥妥當當的。作爲國家的儲備肉,其儲備的標註十分的嚴格,這就是爲了保障我們食到的肉安全健康又營養豐富。
什麼情況下會動用儲備肉呢?
鑑於儲備肉身上承擔的特殊的重大責任,其投放一般涉及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在發生自然災害、重大疫情、重大衛生或公共安全等突發事件後,國家有關部門爲保障人民羣衆基本生活需要,向有關地區定向投放儲備肉。在這種情況下,投放價格一般由財政部駐當地監察專員辦事處按當地價格覈定或按有關調控部門商定的方式確定價格。投放數量根據突發事件實際確定。
1998年松花江和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國家在洪災初期從受災嚴重的黑龍江和湖南嶽陽人民手中收購生豬,解決了無人買豬的問題;在洪災後期,又將凍豬肉投放到災區來保障災區人民的肉食供應。2003年“非典”時期,河北、山東等多地出現肉食供應緊張的難題,國家緊急調配2150噸豬肉投入市場,安穩民心。2008年5月汶川地震之後,有關部門分批向災區調運了3223噸中央儲備肉,來保障災區羣衆及救災部隊的基本生活需要。今年年初疫情嚴重的時期,人們就見到了儲備肉的身影,質量好營養足,市民吃了都說好。
第二是就是豬肉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有關部門爲維護市場穩定,投放儲備肉。在這種情況下,投放價格按照市場價格確定,採用公開競價方式進行。
2007年,豬肉價格出現暴漲行情, 國家先後組織投放4萬餘噸的中央儲備肉,有效保障了市場供應,維護價格穩定。2009年,豬肉價格持續低,國家緊急收儲中央儲備肉10萬餘噸,緩解了養殖戶壓力。
當然除了上述自然災害等情況,在重大假日期間,國儲肉也發揮其調節作用。在1997年“香港迴歸 ”、1999年建國五十週年大慶、1999年“澳門迴歸 ”等重大節日期間,及時安排國儲肉出庫,充分保證了肉食市場的穩定。
其實除了肉類,醫療物資、石油、天然氣等也都在儲備目錄中
儲備肉最多儲備4個月,都是營養美味的優質肉
大家見到了不要再覺得奇怪啦
謝謝關注 @大食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