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裏的乾燥應對方法,您值得擁有!
北方的冬季,除了凜冽的寒風,乾燥給人的感受是最深的。面部起皮、瘙癢;手足乾燥、皸裂;口脣乾裂、起皮,喝水也不管用,用了很多保溼品還是幹……這究竟怎麼回事?
中醫理論認爲,燥是一種邪氣,從秋季開始,溼潤的空氣逐漸乾燥,使人們感到各種不適。從自然界的環境變化來說,燥邪無法避開,所以正確的應對措施顯得尤爲重要。這裏給大家介紹一些中醫應對“乾燥”的方法,不妨一試。
口脣乾燥:抹蛋黃油。如果口脣乾燥皸裂,建議先用具有消炎收斂保護作用的蛋黃油,睡前塗擦在脣部,一般一週就會痊癒。古醫籍中稱蛋黃油爲“雛鳳膏”,其性平,味甘,具有解毒消腫、斂創生肌等功效。製作方法是:取雞蛋1個,加水煮至熟透,剝去蛋白,取蛋黃放入鐵鍋裏搗碎,用小火熬出蛋黃油,直至蛋黃呈烏黑色。待冷卻後,連油帶渣一併敷在口脣處。另外,脣部保養建議一年四季都要塗潤脣膏,尤其是睡覺前,因爲白天食飯喝水之後,潤脣膏會脫落一部分,補起來會很麻煩,利用夜間修復脣部,堅持兩天就會看到效果。
面部乾燥:喝沙蔘玉竹豬骨湯。面部乾燥是皮膚水油不平衡的表現。皮膚在缺水的情況下,角質層抵禦外界侵害的能力降低,所以容易過敏,出現起皮、發紅甚至瘙癢。而且,乾燥的皮膚容易分泌更多皮脂,導致面部看起來更加油膩。所以,皮膚補水很最重要。除了常年使用補水的護膚品,還可以在辦公桌上放一個小的加溼器,對緩解皮膚乾燥有一些效果。很多人說,自己沒少喝水,皮膚爲什麼還是幹。其實,喝水方法也有講究。首先,不要喝飲料。飲料的滲透壓一般比生理鹽水要高,所以喝進去反而會吸走你身體裏的水分。就像中學生物課上的實驗——蘿蔔泡在鹽水裏就會蔫兒,是一個道理。所以,最好的飲品就是白開水或淡茶水。其次,飲水的頻率和量也要注意,建議少量多次飲水。如果一口氣喝很多水,喝進去的水很快隨着排尿排走了,起不到滋潤皮膚的作用。正確的方法是:每次兩三口,過一會兒再喝,這樣才能讓水分存在身體裏起到滋潤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在冬季多喝點沙蔘玉竹豬骨湯給皮膚補水。具體做法是:取豬骨1000克、玉竹15克、沙蔘15克、紅棗6克、枸杞3克;豬骨焯水,砂鍋中適量的冷水燒開;倒入焯過水的豬骨,將泡發好的玉竹、沙蔘、紅棗、枸杞,適量蔥、姜、花椒、八角、料酒放在一起燉,燉煮開後加入少許陳醋,轉小火再煮1個半小時左右,出鍋前加入鹽調味即可。
手足乾燥:栝樓仁杏仁調蜜膏。著名的太平手膏方來自宋朝方書《太平聖惠方》,原料是栝樓仁60克、杏仁30克。書中記載“前兩味同研如膏,以蜜調令稀稠適度,每晚臨臥前塗手,嫩手悅白,防皺”。意思是說,把上面的兩味藥研磨成細膩的膏狀,再加入蜂蜜調整黏稠度,做成手膏,每天晚上睡前塗於手部,有美白和抗皺的功效。早在宋朝,就有這麼詳細的方法來緩解手部乾燥,對抗粗糙和皺紋,達到美化功效。如果覺得麻煩,可以買普通的潤手霜,建議買小包裝,分別放在不同的地方:洗手池邊、辦公室、手包裏、梳妝檯上、牀頭櫃上,目的是洗完手就擦,尤其注意睡前一定要塗抹。
需要提醒的是,腳後跟乾燥起皮也可以如法炮製。還可用中醫保暖方法防治足跟裂,那就是晚上穿一雙鬆口的純棉襪子睡覺。也可以穿專門的防足跟裂襪子,這種襪子足跟部有一層膠質,能起到緩衝足跟壓力和保溼潤燥的作用。每天晚上洗過腳後,塗抹一些潤膚霜,套上襪子即可。這個方法需要堅持方可有效。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黃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