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喝湯能大補?你應該知道這些真相!!!

冬季喝湯能大補?你應該知道這些真相!!!

天氣越來越冷了,如何抵禦嚴寒這讓很多人絞盡腦汁。我國民間有冬季煲湯養生的習慣,說喝湯能大補,比食肉還有營養,有利於抵禦嚴寒;還有人說湯煲得越久,越有營養。這些都是真的嗎?冬天要不要喝湯呢?應該怎麼喝呢?

湯比肉更有營養?

以燉豬骨湯爲例。

人們能從豬肉及其骨頭中獲取的主要營養成分是優質的蛋白質,此外還有脂肪、維他命、鈣等礦物質。在燉豬骨湯的過程中,脂肪很容易溶到湯中,同時,一些脂溶性維他命和礦物質也會溶入湯中。

但是,豬骨湯並不會比豬肉的營養價值高。

研究發現,在燉豬骨湯的時候,豬肉中的蛋白質只有小部分會溶入到湯中,但融入湯中的脂肪可達20%以上。只喝湯、不食肉,相當於扔掉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蛋白質,脂肪倒是喝進去許多。很明顯,食肉比喝湯更有營養,也更健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喝湯能大補?

因爲湯味道鮮美,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歡,然而,傳統意義上喝湯能大補的想法是存在誤區的。

民間說喝骨頭湯大補的一個理由是: 喝骨頭湯能補鈣。而且,骨頭中的鈣都是螯合形式,也並不利於人體吸收。乳白色的湯其實是脂肪乳化形成的,白色的物質除了蛋白質外,更多的是動物的脂肪。骨頭湯中含有很多脂肪和鹽,嘌呤含量還很高。想要靠喝骨頭湯補鈣未免有點癡人說夢了。這樣的湯喝多了,不僅不會補身體,還會增加痛風、肥胖和高血壓的風險。

除了骨頭湯,各種肉湯由於味道鮮美也備受人們喜愛。比如,羊肉湯、魚湯,這兩種湯通常都是乳白色的,很多人都說這種乳白色是營養好的表現,多喝能大補。不過,這只是人們美好的願望。

總的來說,喝湯並不能大補身體的。

如何健康喝湯?

1、飯前喝湯最好

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潤滑一下,可以防止乾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於食物稀釋和攪拌,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飯前喝湯可使胃內食物充分貼近胃壁,增強飽腹感,從而抑制攝食中樞,降低人的食慾。

2、不要湯泡飯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爲了節省食飯時間,或者是個人的口感喜好,喜歡將湯泡飯食,而還有些父母也常常這樣用湯泡飯喂小孩,他們認爲經湯泡過的飯會變得更鬆軟,更容易下嚥和消化。

湯泡飯不用細嚼,就直接進到胃裏,勢必增加胃腸的負擔,食物中的養分也不容易被徹底吸收。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這就加重了胃的消化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病的發作。

3、喝湯別去渣

濃湯中肉類蛋白質的溶出率很低,剩餘的蛋白質仍留在湯渣中。

4、喝湯溫度不宜過高

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承受約60度,溫度過高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損傷。

5、喝湯速度越慢越不容易胖

慢速喝湯會給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時間,感覺到飽了時,就是食得恰到好處時;而快速喝湯,等你意識到飽了,可能攝入的食物已經超過了所需要的量。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