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的“上暖下涼”養生之道,你不容錯過!

冬日裏的“上暖下涼”養生之道,你不容錯過!

許多人感慨,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霜前冷,雪後寒。”降雪過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又一輪的降溫。氣溫驟降,也給不少朋友帶來了不適,甚至還引發了或加重了部分疾病。因此,冬日養生,防止疾病侵襲至關重要。那麼,寒冬時節養護身體有哪些要領呢?來看看南京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餘波是怎麼說的:

防寒保暖,不只是多穿一點

提到冬日養生,大家都知道要防寒保暖。但是防寒保暖,可遠遠不止多穿點衣服這麼簡單。

防寒保暖,要從足部做起。俗話說“寒從腳入”。餘波主任告訴記者,天爲陽、地爲陰,人體也分陰陽,人體上部偏陽,下部偏陰。人的腳部與地陰相接,離心臟偏遠,獲得的血供相對不足,所以也比較怕冷。“如果上面燥熱,下面寒冷,一般都是由中焦瘀堵造成的。”而做好下肢的保暖,能夠保證迴心血量,從而實現“腳暖渾身都暖”。平時手腳怕冷、易冷的人,在冬天格外要做好足部保暖工作。

其次,到了冬天,大家要調整作息習慣,最好能夠做到“早睡晚起”。餘波主任說:“冬季晝夜溫差比較大,晚間至第二天凌晨兩三點是冠心病等高發的時段,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羣,應當格外注意保證良好的休息,避免熬夜。此外,晚餐也不宜食得過飽。”

不僅“靜”有講究,冬日裏“動”也有學問。冬天運動需要注意時間的選擇,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過晚可能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而過早,除了溫度低,空氣也不太好,大量污染物聚集在大氣中還未消散。“古人講‘以待陽光’,就是說要等太陽出來、雲開霧散以後再鍛鍊。這也符合天人相應的原理,保證人體內的陽氣生成與外界陽氣生成時間相對應,使得鍛鍊順應自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餘波主任提醒,冬日運動應該以微微出汗爲宜。大汗淋漓與“冬藏”原則相違背,會使人體陽氣外泄,容易導致一系列疾病。當然,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是少不了的,跑步前要熱身、騎車時要戴護具,既有利於更輕鬆、放心地運動,又能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防寒保暖的同時,也別忘了通風和保溼。到了冬天,人們常常將門窗緊閉,窩在溫暖的房間裏,忽視了通風和保溼。密閉的環境下,空氣比較混濁,氧氣量也相對不足。長期處於密閉空間裏,會造成缺氧,加重心腦血管的負擔。因此,每天開窗通風,對人體的心血管和肺臟都有養護作用。與此同時,由於暖氣、地暖和空調等取暖設備長期工作,屋內空氣乾燥,容易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引發疾病。餘波主任建議:“大家冬季在室內取暖時,可以配個加溼器或者放兩盆水,保持空氣合適的溼度,以防止皮膚瘙癢和乾咳、哮喘等問題。”

扶陽同時,也要注意滋陰

“封藏”是冬日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也就是說,冬天應該養護陽氣、收斂精氣。“陽主動,陰主靜。陽氣屬於功能性的,人體的行爲活動都與之相關。”餘波主任告訴記者,如果人體陽氣受損,就會導致陰寒物質在體內堆積,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各種病理物質,甚至是一些肉眼可見的器質性病變。因此,要在量變引起最終質變的過程中,抓住機會進行挽救,這也是強調“治未病”的重要原因。

那麼,扶陽是否意味着要大量食用溫熱的食物來進補呢?餘波主任指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冬季天寒,食溫熱的食物屬於一種自我保護,但如果過量,就會適得其反。“這是因爲人在冬季陽氣內收,如果一味進食大量溫熱食物,久而久之,體內就會相對陰液不足。所以,中醫上有這樣一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所謂“秋冬養陰”並不是說讓大家每天食寒涼的東西,而是指在進行溫補的同時,一定要適當地滋陰。比如,冬天食羊肉要注意不宜過多。如果溫補的食物攝入比較多,那就要適當多食點蘿蔔、百合,喝點綠茶,達到滋陰、平衡的目的,以免陽氣過盛帶來內熱,導致身體陰陽不平衡,違反了養生之道。而一些更偏向於平補、不容易引起燥熱的食品,如臘八粥等,則是自帶“陰陽協調”的屬性,很適合體質虛寒的人來進補。

“俗話說,‘冬食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現在應該是‘冬食蘿蔔也吃薑’了。”餘波主任解釋,冬天食白蘿蔔有很多好處,能夠滋陰瀉肺,還有消食的功效。冬日人們爲了積蓄熱量常常會大量地食溫辛的食物,導致體內陽氣過盛、陰液不足。而蘿蔔能夠發揮滋潤的作用,從而“陰中求陽”,更好地補陽。

而適當地吃薑也有利於扶陽。姜有發散、溫陽的作用。“過去人們冬天不提倡吃薑,是因爲害怕把收藏起來的陽氣發散掉,但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食得好、居家環境也溫暖了,吃薑也不會發散太多的陽氣。”餘波主任建議,冬天煲湯時,不妨多加幾片生薑,驅寒暖胃,昇陽助陽。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