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鎮西瓜爲什麼比常溫的西瓜嚐起來要更甜?

冰鎮西瓜爲什麼比常溫的西瓜嚐起來要更甜?

本文首發於生命時報

相信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的體驗:似乎冰鎮西瓜比常溫的西瓜嚐起來要更甜些?用溫水化開的蜂蜜沒有涼白開化開的蜂蜜甜?又或者冰箱裏拿出的飲料要比常溫飲料更甜?這種種情況,還真不是我們的錯覺,食物在不同溫度下表現出不同的甜度都是因爲含有一種特殊的糖——果糖。

果糖是一種簡單的糖(單糖),極易溶於水,在許多食品中存在,如蜂蜜、水果、漿果、瓜類,以及一些根類蔬菜,如甜菜、地瓜、歐洲蘿蔔、洋蔥等。在所有天然糖中,果糖是甜度最高的,一般認爲是蔗糖的1.73倍。而且它甜味峯值較早,換句話說,待食品其它味道出現,果糖甜味已經消退,不會遮掩其它風味。因此,它被大量用在各類果汁飲料中。

果糖在不同溫度下甜度確實不同,40度以下,果糖的甜度隨溫度降低不斷升高。而這種特性,其他簡單糖並不具有。造成它這種“怪脾氣”的原因是它會變身,果糖在結晶條件下以β-D-吡喃果糖形式存在,在溶液狀態會變身爲α-D-呋喃果糖,β-D-呋喃果糖和β-D-吡喃果糖三種不同的分身形態。這三種分身會隨着溫度的不同而改變比例,隨着溫度的降低,溶液中吡喃型果糖的分身會增多。而吡喃型果糖的甜度是呋喃型的三倍。所以,就造成低溫下甜度升高了。

可能有人會好奇追問:爲什麼都是果糖,不同的構型卻會導致甜度的差異?歸根結蒂,是因爲我們口腔中的味蕾對不同結構化學物質識別能力是不同的。想象一下:假如有兩塊形狀稍有差異的積木(果糖的兩種結構)分別搭上底座(味蕾接收器),雖然是同樣的積木,但形狀更契合的一個自然結合得更好,更穩固。這就是1967年夏氏甜味理論的主要內容。雖然是一樣的果糖,但當他們的立體結構與舌尖上的味覺感受器更契合時,對味覺感受器的刺激也更大,傳入大腦的甜味信號更強,這時我們大腦就會覺得我們嚐到了更甜的食物。

總結一下,溫度降低,吡喃型果糖形態變多,吡喃型果糖與味覺感受器結合得更好,舌頭會覺得嚐到了更甜的物質。所以,果糖這個“越冷越甜”的怪脾氣是確有其事,而且是有化學道理的.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期作者:趙力超 江夢婷 | 審稿:趙力超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