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糉子、插艾葉……您知道這些習俗裏的養生之道嗎?| 今日端午節

食糉子、插艾葉……您知道這些習俗裏的養生之道嗎?| 今日端午節

除了食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在這些傳統習俗中,蘊藏着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快來了解一下吧!

食糉子

中醫認爲,糉子中的糯米具有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固表止汗、清熱解毒等作用。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包裹糉子,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幾種葉子都有一定的藥用功能。葦葉性平,味甘、澀,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通淋之功。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膽、胃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止驚悸、退虛熱的作用。

總的來說,糉子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特別適合初夏食用。不過,糉子是一種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糯米原料黏性較大,過量進食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狀,應避免過量進食導致消化功能受損。

插艾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歷來都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薰艾葉”的習俗,也有“艾草治百病,招百福,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的說法。

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端午時節,空氣潮溼,艾葉芳香清新,能祛毒氣、除污濁、淨化空氣,具有一定的消毒和防病作用。

灑雄黃酒

灑雄黃酒是很多地方的端午習俗之一。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進入梅雨季,隨之而來的是蚊蠅、害蟲活動和繁殖頻繁。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燥溼祛痰、截瘧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

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爲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能擅自內服。在端午節,人們可將雄黃摻在酒裏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角和牀下,以滅蚊和殺蟲。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酒含十二種中藥,其配方來源於一首歌:“一味當歸補心血,去瘀化溼用妾黃。甘松醒脾能除惡,散滯和胃廣木香。薄荷性涼清頭目,木瓜舒絡精神爽。獨活山楂鎮溼邪,風寒頑痹屈能張。五加樹皮有奇香,滋補肝腎筋骨壯。調和諸藥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湊足地支十二數,增增減減皆妙方。”

中醫認爲,五加皮適用於諸虛勞損、陽痿、陰囊溼冷、尿後餘瀝、腰脊疼痛、風溼痹痛、產後虛弱等症。地處潮溼區域的人們,比較適合在端午節適量喝五加酒。

掛香囊

佩戴香囊既是一種民俗,又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

自制端午香囊一般會用到藿香、蒼朮、白芷、草果、菖蒲、艾葉、冰片、丁香、陳皮、薄荷、山奈等中藥材。可將這幾味中藥混合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佩戴在胸前、腰際處,或掛於房間、車內。中醫認爲,這幾味中藥有散風驅寒、芳香開竅、健脾和胃、疏肝行氣、化濁解毒等功能。

香囊內的中藥藥效會隨時間延長逐漸降低,因此要根據芳香氣味的濃淡經常調換。如果香囊內藥材的芳香氣味變淡,您就需要找醫生重新開藥,調換裏面的中藥材了。

需要提醒的是,有嚴重心腎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臟器疾病者慎用香囊。

來源 | 《老年健康報》

作者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北侖分院中醫內科 岑潔

文字整理 |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北侖分院 仇聰

審覈 |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 朱廣家

策劃 | 譚嘉 王俊聰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