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食冰,這是一件很“古老”的事

夏天食冰,這是一件很“古老”的事

隨着天氣的逐漸轉熱,冷飲又成爲人們追捧的美食了。喝一杯冰水,食一個冰棒消消夏天的暑氣。然而在古時候又沒有冰箱這種神奇的工具,那古人又是如何得到冰飲的呢?食冰飲又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中國悠久的“食冰”史

其實早在3000多年的西周就已有用冰解暑的記錄。在《周禮》中有記載“祭祀供冰鑑(hàn)。”冰鑑可以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原始冰箱了,“冰鑑”,是一件雙層器皿,方鑑內套一方壺,鑑、壺壁之間裝冰,在壺內冰鎮米酒、保鮮食物。

此外,那時候周王室還設有專門負責藏冰的官員,他們被稱之爲“凌人”。《周禮》中記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斬冰,三其凌。”凌人們在冬季從湖面上採集冰塊,並以預用冰數的3倍貯藏。春秋末期的時候,冰飲之風更爲盛行。各方諸侯都喜歡在筵宴中加入冰鎮的米酒待客。《楚辭·招魂》裏也留下了“挫橫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冰的加入,讓原本醇香撲鼻的米酒更添幾分甘冽和清爽。不過由於生產力低下,那時候的冰塊只能特供給皇室貴族,平民夏天幾乎不可能接觸到冰。後來冰塊的使用特權雖然下沉到市井,但始終是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硝石製冰

後來,祖先們發現硝石製冰的方法,這種方法始於唐朝,硝石這類礦產,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硝石製冰的原理是由於硝酸鉀易溶於水,且有溶解吸熱的特性,使用大量硝石溶解在水中,可以快速降溫製得冰塊。不過這方法硝石的消耗比較大,雖然比藏冰的方法簡單,但是其成本並不低,所以古時候食冰真的是一件昂貴的事情。

但這並影響中國人拿冰塊製作各式各樣的美食。唐人流行夏日食“酥山”,據文獻記載,其最底層是冰,上面覆蓋了奶油、酥油,再加以其他食物點綴,想一想是不是和我們現在食的冰激凌很相似啊,唐代才子王泠然在《蘇合山賦》稱讚酥山“雖珍膳芳鮮,而蘇山奇絕”,想來這道冰食征服了很多唐朝人的胃。元人在此基礎上改進,將冰塊和牛奶混合,被稱爲“奶冰”並傳到歐洲,奶冰可以算是現代冰激凌的雛形了。

中國人食冰的歷史已有千年,更在其中衍生中各種與冰相關的美食,所以說我們在夏天食冰這件事上是很認真的啦!

雖然現在食冰對我們而言不是一件繁瑣奢侈的事情,隨時隨地都能掏出一個冰棍,一瓶冰飲消暑。但是我們始終要注意適量食冰,規避一些不合理有害身體的食冰方式。那麼食冰我們要注意些什麼?

1食太涼傷胃

炎炎夏日來一口冰鎮的飲料,就像在炎熱的沙漠裏突然跳進了水池,感覺再舒爽不過,但這樣做卻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大量的冷飲進入到消化道,會嚴重影響消化液的分泌及胃腸的消化功能,出現食慾下降,腸胃不適,影響正常的飲食。此外由於冰飲與人體體溫的溫度,尤其是運動過後,溫度差過大,對人體腸胃產生很大的刺激,導致胃腸道血管收縮,會削弱胃粘膜保護屏障,引起腸道功能紊亂,甚至引起急性腸胃炎。食冷飲不可貪食,要適量慢慢進食。

2食太涼頭疼

有一種痛叫“冰淇淋頭痛”,又名冷刺激頭痛,是由於大量快速進食冷飲而誘發的頭部神經頭痛。可以分爲2種情況,一種本身就有偏頭痛的病史,突然受到冷刺激,誘發神經痙攣,引起頭痛;另一種就是冷飲觸及到人的上顎時,人的神經反射會使血管急速收縮擴張,導致疼痛牽涉到上顎,並傳導到大腦。

過冷食物,對口腔黏膜產生巨大刺激,引起血管收縮與舒張,刺激疼痛感受器,繼而引發的神經性頭痛。“冰淇淋頭痛”一旦發作,要立即停止食用冷飲,按摩疼痛部位就可緩解症狀。因此,食冰淇淋、冰西瓜以及喝冰飲料時不要過急過快,最好將食物在嘴裏含一會兒,讓口腔適應這個溫度再做咀嚼和吞嚥的動作。

3食太冷也可能牙疼

冷飲對牙齒的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物理性的冷刺激,另一種則是化學性的酸刺激。夏季的飲料多爲酸性,牙釉質對酸的抵抗力弱,容易出現溶解脫鈣現象。快速進食冷飲,強烈的冷刺激可使較嚴重的齲齒髮生疼痛。

炎炎夏日,來點冰食讓人舒服,但夏季食冰也可能帶來身體不適,我們要注意空腹不宜食冰,還有腸胃消化功能較弱的如老人小孩,不宜食太多的冰食。食冰食要慢慢食,要讓身體適應突然的降溫。冷飲再好食,夏天食冰也有適量,不可暴飲暴食,否則各種疼痛都會找上門來。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