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熱,這幾個常見誤區要注意
半夜,家長抱着小明衝進急診,家長還沒進門就大喊:“大夫,我兒子燒到40攝氏度了,你快來看看!”
值班醫生聽到家長的話,立即站起來查看患兒的情況,只見穿着好幾件衣服的小明,小臉通紅,眼神都有些迷離了。
醫生:“羽絨服、羽絨馬甲、絨衣、裏面還有兩件秋衣!他穿得太多了,趕緊脫衣服吧!”
姥姥:“大夫,衣服不能脫。孩子發熱就得捂汗,這一脫,孩子受涼了,一會體溫得更高。”
醫生:“他這麼高的體溫,穿件薄秋衣就行了。孩子才4個月,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皮膚散熱很重要,捂太多,散熱不好,體溫會越來越高的。孩子發熱時,家長要儘量給他創造一個相對涼爽、通風的環境。”
奶奶:“大夫,孩子都燒1天了也沒退燒,會不會燒壞腦子啊?我以前就聽說,有的孩子因爲發燒給燒傻了。”
醫生:“一般情況下,發熱本身是不會燒壞腦子的。發熱又稱發燒,是身體應對疾病的防禦性反應,並不是一種疾病。在兒童中,有相當比例的發熱是感染所引起的。您聽說的孩子因爲發熱被燒傻了,可能是腦炎或者其他嚴重疾病所導致的。當然,如果體溫持續在41攝氏度以上,也就是我們說的“超高熱”時,的確有可能造成腦損傷。”
媽媽:“以前孩子發熱食布洛芬,體溫都能降下來,可這次食完藥都半個多小時了,孩子體溫還是降不下來,我又給他吃了對乙酰氨基酚,體溫才稍微降了一點。醫生,是不是對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更好?我家寶寶這次是不是病得特別嚴重啊?”
醫生:“您先彆着急,您的疑問,我一一來解釋。”
“第一,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退熱藥不是吃了立刻就能退熱。一般吃藥後半小時到1小時開始起效,3~4小時才能達到最佳的退熱效果。”
“第二,大部分孩子服用退熱藥物後,體溫能降低1~2攝氏度。服用退熱藥最主要目的是緩解發熱給孩子帶來的不適,讓孩子安全舒適地度過發熱期,而不光是追求體溫正常。”
“第三,6個月以上的兒童常用的退熱藥包括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2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的孩子可以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降溫。藥物劑量按兒童體重計算。如果需要,可以每4~6小時服用一次,一天不超過4次。交替使用對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時,其降溫效果可能優於單用其中任何一種藥物,但並不能改善孩子的舒適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同時服用兩種退熱藥。如果爲了降溫而過量服用退熱藥或者多種退熱藥混合應用,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另外,有些複方感冒藥中也含有退熱藥成分,聯用可能會使某一成分攝入過量。”
“第四,我們也不能完全憑藉體溫來判定孩子病情的嚴重程度。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發熱就很着急,即使孩子沒有明顯不適,也用盡一切辦法想把體溫降下來。實際上,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及一般情況。如果孩子出現了精神狀態不佳、總睡覺、不食不玩了,即使體溫不高,家長也需要帶孩子及時就醫。反之,如果病因明確,比如孩子是病毒感冒,即使體溫到39攝氏度以上,但是精神狀態不錯,能食、能喝也能玩,家長就不必因爲孩子體溫不降而過度焦慮。”
爺爺:“我看他總不退熱,是不是可以用涼水或者酒精擦擦身體來降溫?”
醫生:“您所說的辦法是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可能會增加孩子的不適感,所以我們不常規推薦給孩子物理降溫,尤其用涼水擦拭可能讓孩子更難受。另外,不要用酒精擦浴的方法給孩子降溫,因爲酒精會通過皮膚吸收,揮發後也可以進入體內,可能給孩子造成損傷。物理降溫通常用於需要快速降溫時,例如發生熱射病時。”
爸爸:“您說的這些我都記下了。回家後,除了正確用退熱藥,照顧寶寶時還要注意什麼嗎?”
醫生:“回家後,要給孩子多喝水,以免引起脫水。因爲發熱時可能會影響食慾,導致水攝入量減少,而發熱本身也會造成水分流失增多,脫水除了不利於退熱,還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一家人聽完醫生的建議,終於露出了輕鬆的神情。醫生爲小明開了藥,並叮囑家長要讓小明按醫囑服用,回家後多給孩子喝水、別給孩子穿太多等。
小明家長帶他回到家中,按照醫生的建議給予了科學護理。因爲聽了醫生的話,家長沒再爲小明的體溫高而焦慮,更關注孩子的精神反應等一般情況。3天后,小明的體溫恢復正常。
溫馨提醒
雖然孩子發熱不可大意,但也不要過度關注體溫,要適時、恰當地給孩子服用退熱藥,讓孩子安全舒適地度過發熱期。
孩子發熱時,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狀態,並留意其是否有其他症狀。如果孩子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反應差、頻繁嘔吐、腹瀉、咳嗽加重、呼吸困難、抽搐等症狀,要儘早就醫。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 王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 趙光遠
策劃: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