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這“有毒”的朋友圈!

害,這“有毒”的朋友圈!

你多久刷一次朋友圈?

如果說朋友圈帶來的快樂,

滿分有5顆星,

你會給它打幾顆?

加班加到“頭禿”,一看朋友圈,別人在逛街shopping買買買。剛和男朋友飽食一頓火鍋,一看朋友圈,同學發了一張國外五星級餐廳背景照。算了半天,怎麼湊單買化妝品最划算,一看朋友圈,發小曬出一籮筐的高端奢侈品,調侃說這下夠用大半年了……

朋友圈破壞心情哪家強?

臭顯擺說第二,沒人說第一。

總有那麼一瞬間,紛繁複雜的朋友圈,讓你覺得“工作好艱難”“美食不香甜”“對象不順眼”。總結一句就是,“這不值得的人間”!

害,朋友圈刷一波,心情就像過山車!

所謂扎心都是比出來的

剛開始用朋友圈,大家都撒歡地在上面發聲。可用着用着,有人開始感覺不好了。

承認吧,我們說朋友圈“有毒”,還不是因爲產生了酸溜溜的情緒來?看到別人的成功多了,生活好了,對比自己的平淡無奇,毫無進長,自尊心難免會受到打擊。

“別人都換好幾輛車了,車貸卻讓自己喘不過氣。”“他們連LV都瞧不上,我卻連個MK都買不起!”瀏覽朋友圈時,不自覺的對比,通常都會讓人產生一種認知錯覺:“這傢伙過得真不錯,事業有成,生活如意!”

一開始,我們可能會“點贊”別人過上令人嚮往的生活。可漸漸地,朋友圈過得好的人多了,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認爲別人不僅物質充裕、社交得意,整體生活狀態都顯著優於自己。

不一定每個人都想比別人過得好,但一定沒人願意自己比別人過得差。如果頻繁與朋友圈的各種場景比較,難免會產生嫉妒、難過、委屈、生氣,甚至是羞愧和痛苦的情緒。

活脫脫的“人比人,氣死人”嘛!

虛假繁榮與刻意呈現

仔細想想,那些你覺得“高大上”的朋友,真的都比你過得好嗎?還是你無意間擡高了對別人的評價和羨慕?你所謂的別人總是過得比你好,不過是網絡社會呈現給你的非理性判斷。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印象管理”,即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使別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過程。爲了營造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形象,有人會通過內容的刻意呈現,在朋友圈打造理想化的自我畫像,塑造“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

社交網絡作爲現實社會在虛擬世界的延伸,也使得每個人對自身的印象管理有了更強的掌控力。朋友圈更像是一個公開的大秀場,沒有人會願意把糟糕的一面,展開給大家看。相反,每個人更願意把自身積極的一面呈現給大家,更願意對自己在朋友圈的形象來一番精心打磨。

於是就有了“精修圖片一下午,摘選網文半小時”,只爲呈現讓你覺得很讚的一條朋友圈動態。有沒有這種可能:時常秀換車的朋友,說不定一直在租車;越來越美的某人,可能只是“照騙”的功勞?

記住,朋友圈不等於現實世界!

一對多怎麼贏

我們瀏覽朋友圈的各類信息,會容易將所有人的信息視爲一個整體,然後以自己這個“1”,對比衆多的“好”。誰輸誰贏?不得而知!

你的平淡無奇,面對的是所謂“高大山”。你將自己個人的真實生活,與朋友圈整體的“理想生活”進行比較,這堪稱網絡遊戲對戰版的“一對多”啊!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這種決鬥你要是回回贏,那還能行?

你可以比具體某個人幸運,比她漂亮,比她有錢,比她能幹。但架不住與一羣人比啊!任何一個方面,總有人會秒殺你。經常遭受這種自我否定,個體肯定會被虐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主觀幸福感和自尊水平大打折扣。

所以,與其說“看多了別人的生活,整個人都不好了”,不如堅信,每個人都有所長,自己不比別人差!

開心用朋友圈

記下這3點——

信息社會,如果完全屏蔽朋友圈,在網絡中像鴕鳥一樣躲起來,既不現實,也不可取。即使你不願意聯繫別人,畢竟也還有人在網絡上關心你啊!如何理性、開心地使用朋友圈呢?

01適度使用朋友圈。朋友圈再繁華,那也是依託於現實的線上生活。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社交網絡,記錄生活的點滴快樂,但是沉溺其中,無異於得隴望蜀。適當的時候,要放下手機,時常充實自己,也和身邊的人說說話。

02保持理性。朋友圈的各種好,有真實的快樂,也有放大的幸福。個人差異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不因別人的成功而心懷嫉恨與失落,也不因自己的成功,而恣意製造優越感。

03 放棄虛榮的比較。有人看朋友圈不開心的根源就是老拿自己和別人比較。要承認,這個世界上,過得好、優秀的人多的是。別人的生活和你有什麼關係?你的生活,又關別人什麼事呢?放平自己的心態就是了。

魯迅的《而已集》中有這麼一段話: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以此送給那些因朋友圈而煩悶苦惱、不開心的朋友。

策劃│王丹 餘運西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 李則宣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教授 黃任之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