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的5個誤區

崴腳的5個誤區

運動中崴了腳怎麼辦?發生踝關節扭傷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活動活動腳腕,若沒有疼痛或只是輕微疼痛,就不在意了;甚至有人認爲扭到腳踝只是小傷,熱敷或用繃帶包紮下就好了。

上述做法都是不明智的。腳腕扭傷後,雖沒有骨折,但外側韌帶可能已經撕裂。如不立即有效固定、制動,受傷的韌帶會在異常位置修復,減弱維持踝關節穩定的力量,致使習慣性踝關節扭傷,有的人一年甚至會扭傷好幾次。

另外還有人會落下踝關節疼的毛病,早期可能是韌帶撕裂處疼,但由於踝關節長期不正常受力,將導致創傷性關節炎。

面對扭傷,要引起重視:

1、即使沒有骨折,扭傷後也該制動2~3周,使受損的韌帶在正常位置修復、癒合;

2、冷敷,用冰袋敷於患處;

3、適當加壓包紮,減輕腫脹,防止水泡產生;

4、擡高患肢,讓腫脹消退;

5、當合並皮膚損傷時,千萬別自行處理。

崴腳自我診療5誤區

■ 誤區1:熱敷消腫 。

崴腳後由於韌帶軟組織撕裂、小血管出血、組織液滲出增多,局部出現疼痛腫脹,且逐漸加重。有些人崴腳後,立即採用局部熱敷的辦法減輕疼痛,雖然暫時舒適些,但這樣做反而造成出血及滲液增加,進一步加劇腫脹程度。

正確的做法是24小時內應冷敷,冷敷可收縮血管,減少出血水腫,24小時後才能熱敷。

■ 誤區2:白酒擦洗。

民間不少地方有用白酒點火擦洗的做法,認爲白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酒洗的同時採用局部按摩,其實這種做法是十分有害。

崴腳急性期應禁忌按摩,更切忌剛扭傷就馬上用白酒點火擦洗。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會進一步加劇出血腫脹、皮膚瘀斑,甚至造成皮膚燒傷起水泡。

■ 誤區3:不願外固定。

由於踝關節扭傷多爲內翻損傷,所以80%以上的崴腳會導致外側韌帶的撕裂或斷裂,致使腳踝兩側韌帶的拉力不平衡。不少人認爲崴腳後採用外固定很麻煩,影響行走活動,不願固定。

其實崴腳後固定制動有助於消腫、減輕疼痛,促進軟組織損傷恢復。

■ 誤區4:不及時就醫

一些人認爲,崴腳是個小毛病,不用上醫院,掉以輕心,延誤病情,比如有些撕脫骨折患者耽誤了早期治療,給踝關節功能恢復埋下隱患。

崴腳後腳踝腫痛者應立即到醫院骨科就診,拍片排除踝關節骨折,如果是韌帶損傷,要給予適當的固定,如選用彈力繃帶、硬紙板、支具或高分子石膏固定。

如果檢查有骨折,還需要根據情況進一步內固定或外固定。

■ 誤區5:不注意休息 有的人傷後不休息,認爲骨折後休息與否不重要。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也不無道理。

其中休息是踝關節韌帶恢復的其中一個環節。崴腳較輕者儘量少走;崴腳較重者不應下地走路,還要擡高傷足踝;如果繼續過多行走不利於腫脹消退和韌帶的修復,會使損傷的外踝韌帶拉長、鬆弛,癒合不良。

因此,適當的休息,擡高傷足,有助於早日恢復正常功能。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