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自己是頸椎病?先弄清楚三個問題
“10個上班族,9個頸椎痛。”這句話貼切地形容了當代年輕人的頸椎狀況。“白+黑”“996”的工作狀態,也讓很多打工人的頸椎難以消受。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指南與共識(2019)》指出,我國頸椎病的患病率爲7%~10%,且發病有逐年增長、逐步年輕化的趨勢。
長期伏案、久坐不動、缺乏鍛鍊……頸椎頻頻發出預警信號,但不少人卻不懂得就是一些生活細節損害了頸椎。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三個問題,就會明白到底是什麼讓頸椎不堪重負,以及如何才能拯救過早老化的頸椎。
問題一
脖子痛、經常落枕就是頸椎病嗎?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國內將頸椎病定義爲一組臨牀症候羣,是由於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的相鄰結構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如神經、血管等),並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牀表現。
根據受累的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爲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和其他型。同時存在兩種以上情況的,也稱爲混合型。單一類型的頸椎病在臨牀上較少見到,大多數患者是同時存在幾種類型的症狀,以其中某一類型的症狀爲主。國外相關指南將頸部疾病統統歸爲頸部疼痛障礙,也有研究根據頸部疼痛及其伴隨症狀,將頸椎病分爲局部頸痛、脊髓病變和神經根病變三類。
雖然不同分型的頸椎病其臨牀表現有較大的不同,但年輕人如果出現經常落枕、頸肩酸脹、上肢麻痛、擡手困難、頭昏乏力、胸悶心慌等狀況時,就要當心有可能是頸椎病的表現,建議規範就診,明確診斷。
當然,多個原因都可能會導致脖子痛,但如果在脖子痛的同時還有手臂麻痹、四肢不便、頭暈頭疼等表現,就更要警惕是不是頸椎病了。
頸椎病的診斷、評估和預後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雖然大部分頸椎病患者接受非手術治療後效果優良,但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的患者,就有必要手術治療了。
問題二
頸椎病爲什麼會“盯上”年輕人?
年齡增長、伏案久坐、繁重的家務勞動、睡眠不足、肥胖、枕頭過高等,都是頸椎病的危險因素。頸椎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和年輕化趨勢,究其原因,與個體的生活習慣、姿勢異常顯著有關。
科技革命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久坐的人越來越多,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和5G的發展,讓人們終於不再被限制在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線。這雖然爲工作、生活、學習提供了便利,但結果是“久坐族”或“低頭族”的頸椎負擔顯著增加。
現在,你是盯着手機看這篇文章呢?還是坐在電腦前看?又或者是拿着紙質的雜誌在看?無論哪種方式,頸椎都在做出“犧牲”。慢性勞損,是造成頸椎不堪重負的重要原因。
從側面看,人的頸椎是前弓曲線,由於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室裏使用電腦,長期保持低頭或略微低頭的姿勢,導致頸椎一直保持後弓的狀態,頸椎周圍的韌帶、肌肉長期緊張,久而久之便發展爲頸椎病。
歐洲脊柱協會曾發出警示,長期低頭玩手機、看電腦,相當於脖子負重25千克。當頭部前傾呈15°角時,頸椎承重大概爲12千克;前傾呈30°角時,頸椎承重爲18千克;前傾呈45°角時,頸椎承重爲22千克。而現實生活中,習慣盯着屏幕的“低頭族”,低頭45°角的情況再常見不過了。
問題三
日常預防頸椎病需要怎麼做?
頸椎病不太可能完全不發生,因爲在頸椎病的危險因素中,年齡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因素。其次,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所有的創傷或意外。但是,頸椎病的預防勝於治療,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很多不良生活方式、個人與工作有關的行爲是可以改變的。只有從病因和誘因等多方面預防,才能真正達到降低發病率、複發率、致殘率的目的。
具體的預防措施包括正確體位與姿勢調整的健康教育、適度鍛鍊、避免外傷及防寒保暖等。年輕人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長時間低頭的姿勢。良好、平衡的肌肉及軟組織條件,可以維持頸椎及整個脊柱的穩定,明顯減少頸椎病的患病率和複發率。推薦做做頸部肌肉的鍛鍊強化,可以採用低強度的頸部保健操鍛鍊。
預防頸椎病,對於年輕人來說,首要的是糾正日常不良的學習、工作姿勢,避免增加頸部負擔。常用電腦的人可將顯示屏的高度調整至與視線齊平,改正高枕睡眠習慣,談話時不要偏頭、聳肩,儘量避免坐車打瞌睡等。
提醒大家,注意將頸部置於生理狀態的姿勢下休息,是極爲重要的。也就是說,正確的坐姿和臥姿,對預防頸椎病有重要作用。必要時,也可以採用頸圍或頸託等來固定和保護頸椎,既可以限制頸部活動,矯正頸椎的異常生物力線,防止頸椎過伸、過屈或過度旋轉,也有助於維持頸部穩定,減輕局部疼痛等症狀,避免脊髓和周圍神經進一步損傷。
頸椎病的本質是退變性疾病,病程遷延,也較易復發。早發現、早治療極爲關鍵。一旦頸部組織退行性改變嚴重、難以逆轉,就只能緩解症狀,延緩進展。
來源:《大衆健康》雜誌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 許志生審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 倪國新
策劃:譚嘉 吳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