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煉丹,結果卻做成豆腐?
“淮南治丹砂,偶然成豆腐。馨香異蘭麝,色白如牛乳……“相傳淮南王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求長生時,無意中用石膏點中黃豆漿汁,漿汁隨即凝固爲乳白色且馨香味佳的固體,慢慢的,這種做法流傳了下來,該固體被稱之爲豆腐。
豆腐的製作工藝很早就已成型,公元2世紀左右東漢晚期墓葬遺址中就發現五幅“豆腐製作”壁畫,分別爲“泡豆——磨豆——慮漿——點漿——鎮壓成型”五個步驟。後經勞動人們不斷完善,形成了現如今一套完整的製作工藝。主要流程包括選料、泡豆、磨漿、煮漿、點滷、凝固、破腦、壓制、成品。豆腐生產在中國古代的傳播路線有三條,分別爲南傳、西傳和北傳路線。豆腐在淮南地區向“魯豫皖豆腐發源三角地帶”傳開之後,逐漸的向南傳播時的爲南傳路線。豆腐在魏晉南北朝的流民南遷時期開始向江南地區傳播。豆腐由此在全國傳播開來。在傳播的過程中,豆腐的製作工藝中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僅在泡豆時長和點漿存在着一點差異。泡豆時長與溫度有關,因而不同氣候地區有所不同。在點漿上,歷史上有北方以鹽滷點豆腐爲主,南方以石膏點豆腐爲主的現象。之後有些的地區則使用交叉點漿劑生產豆腐,比如浙江、陝西使用酸漿,四川、湖南等使用的是山礬葉,而貴州、川南等地用的是硫酸鎂(硫苦、苦鹽)等。
由於豆腐製作簡單,便宜實惠,很快就傳播到周邊國家。據朝鮮的《李朝實錄》記載和現代日本人信奉的豆腐始祖爲鑑真一事可知,豆腐是在唐代由鑑真傳向了日本,在宋朝時傳入朝鮮。此後,豆腐在明清時期傳至了東南亞、南亞的一些國家。清代末年,實業家李石曾先生將其傳入法國並於1909成立了“豆腐公司”,在這之後不久,中國豆腐傳遍了整個歐洲。接着於二十世紀初傳播到美國,最後在二十世紀末傳播到非洲。
豆腐的發明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由於其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低廉的價格,曾一度對國民的身體素質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並在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豆腐飲食文化。現如今,除了傳統豆腐外,還出現了內酯豆腐、奶豆腐、乳清粉營養豆腐、“神仙”豆腐等。我們挑比較常見的內酯豆腐和比較獨特的“神仙”豆腐聊一聊。
一、內酯豆腐
內酯豆腐,是經選料、泡豆、磨漿、煮沸、混合後,利用葡萄糖酸-δ-內酯爲凝固劑開發出的一種豆腐。相對傳統豆腐其口感更加嫩滑,且安全性更高。此外,由於內酯豆腐不需要壓制型,因而沒有黃漿水的排出,原料中的可溶性營養成分損失小,營養價值更高。在烹飪上內酯豆腐與傳統豆腐無差別。
二、“神仙”豆腐
所謂“神仙”豆腐所用原料不是大豆,而是一種名爲神仙樹的植物葉子。這種葉子營養成分豐富,較之大豆,它富含果膠和多種維他命和微量元素,是一種新型的食藥兩用型保健植物。採摘神仙樹的葉子經選葉、清洗、熱燙、攪拌、過濾、加入凝固劑後冷卻成型即爲神仙豆腐。其色澤碧綠,彈性及韌性比傳統豆腐佳,食起來口感滑溜、涼生、有點獨特的苦滋味。它可以如傳統豆腐般經各種烹飪方法後食用,還可以直接加點姜蒜等調料涼拌後食用。
小小豆腐塊,歷史悠悠長,美味又營養,溫馨提示您,豆腐食用要適量,以一週2-3次,100g/次(約兩個雞蛋的重量)爲宜。豆腐富含蛋白質,一旦食用過多將會引起消化不良。再者,豆腐富含嘌呤類物質,痛風患者更要控制對豆腐的攝入量。總之,控制好食用量,美味、健康、快樂三收。
本期作者:趙力超 陳萬麗
審稿:趙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