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這該死的致命美食
河豚,長相可愛,肉質鮮美,一直是日料餐桌上“難得一口”的美味。是的,這“難”就難在它的體內充滿致命毒素!誤食一口可能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而近日,在福建漳州,爲了給9歲男童小凱補身體,家人做了一大桌的美味,還特意買來河豚烹製。
沒想到,小凱食過飯沒多久,出現了嘴麻、舌頭麻的症狀。家人立刻將他送到附近醫院。不一會兒,小凱就出現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驟停。醫生馬上對他進行心肺復甦、呼吸機輔助通氣等治療,穩定生命體徵。隨後,小凱被轉運到廈門市兒童醫院進一步治療。經過7天的搶救, 小凱的神智慢慢轉清。醫生診斷,小凱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爲食用了沒有處理乾淨的河豚導致中毒,所幸小凱當時食用河豚的量不大,再加上及時送醫,中毒不深。
食河豚而中毒
1、河豚毒素的毒性有多強?
河豚身體裏的河豚毒素,比氰化物還要厲害些。簡單的醃、煮、烤,對河豚毒素連減弱作用都沒有。
人體最小的河豚毒素致死量是10μg(微克,1微克等於10的-6次方克),一個體重60kg的人,服用60ug就能致死,30分鐘-3個小時就能出現症狀。
而一般一隻河豚魚,僅一個肝臟裏就有2g毒素,能毒死3000來個人……
但最近,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更新了對這一神奇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河豚毒素中含有少量的緩釋製劑,能夠有效抑制神經傳遞疼痛信息的通道,對於開發局部麻醉劑具有臨牀和科學意義。同時,這種抑制作用不僅安全性高,針對性強,還持久性好,副作用少,能夠有效規避目前臨牀類阿片類藥物的不足。
2、食養殖河豚就不會死嗎?
日本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培育無毒河豚。關於河豚毒素的來源一直有來自河豚體內自身生成和來自食物鏈積累兩種不同的觀點,貌似還沒定論。培育無毒河豚是基於河豚毒素來自食物鏈的理論,通過隔絕可能產生河豚毒素的海洋生物,對河豚飼料加強管理的方法,日本確實成功培育出低毒、無毒的養殖河豚,目前養殖河豚佔日本河豚總量的90%。
而,有時由於颱風等天災人禍原因,會造成阻隔網破裂,無孔不入的海洋生物可能會混入養殖河豚的生活圈,帶來萬萬沒想到的毒素。所以,理論上養殖河豚可以做到無毒化,但不能排除食完養殖河豚被上帝叫去喝咖啡的可能性。
此外,也有研究人員認爲,河豚毒素是河豚免疫力的重要來源,失去毒素的河豚對於疾病和寄生蟲的抵抗力都會減弱。所以,養殖河豚是否會與野生河豚擁有同樣的健康、智慧與美貌,也是一個碩大的問號。
3、河豚的哪些部位不能食?
有經驗的廚師都是經過絕對專業的訓練,以及多年的經驗,才能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分清楚一條魚身上,哪些部分能食,哪些部分有毒。
魚鰓
心臟
膽囊、腎、肝
卵巢還有眼睛 都是有毒的部分
這其中難就難在,不同品種的河豚,身體裏有毒的部分也是不同的。
最棘手的就是分辨雌性河豚的卵巢和雄性河豚的睾丸——卵巢是劇毒,但睾丸又是難得一品的佳味。 再別說現在雜交種河豚還越來越多,即使是專業人員進行辨別,也難以完全從外形上準確地區分清楚魚種。
4、如何安全地食河豚?
因爲河豚毒素有如此強的毒性,本政府對於處理河豚的廚師管控得非常嚴格,在進入市場接觸顧客之前,每一位廚師都要接受極其嚴格的考試。
通常,廚師要在不超過20分鐘的時間裏,準確辨別出河豚的種類,並處理好新鮮的河豚。
廚師會先一刀切入河豚的大腦,保證幾秒鐘內把它殺死。然後剪掉嘴巴、剔除魚皮、處理內臟… …剩下的魚肉就能直接片成生魚片了。
頭至尾一氣呵成,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魚肉新鮮彈勁的口感。
也因爲這一套嚴格的流程,雖然魚是毒魚,但在日本,食河豚的安全性還是很高的。每年因爲食牡蠣離世的食客,都比食河豚的多。
所以浪漫的土耳其和巴黎可以先擱置了一下了,如果有閒有錢,不如去一波東京,品一條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