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餐中的蝸牛,你能接受嗎?
說起西餐,大家腦海裏浮現出來的食物之中,除了品種繁複的牛排、昂貴的鵝肝、各式各樣的精緻海鮮之外,相信也會有蝸牛的一席之地。一道法式焗蝸牛,恐怕也是大家對於浪漫精緻的法餐的第一印象。
如今我們已然習慣了意麪、牛排、漢堡等西式餐飲,但是對於在歐洲飲食文化中舉足輕重的蝸牛,你們瞭解嗎?
蝸牛不僅僅在國外盛行
如今世界各地都在食用蝸牛,只不過仍然以西歐、北美爲最。而法國則是世界上飼養和食用蝸牛最早的地方,單是有記載的歷史,即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這種習慣也延續到了現在。每當聖誕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都要到專門出售蝸牛的商店或市場上購買蝸牛來歡度佳節。據報道,僅在巴黎市,聖誕節中蝸牛的消費量就達到210噸左右。
其實我國也有食用蝸牛的歷史,只不過只有短短300年,而且並未普及全國。蝸牛真正被一部分人所接受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以及雲南等地區的人們便經常去捕捉野生的褐雲瑪瑙螺——一種可以食用的蝸牛來食,以此來緩解肉類食品攝入不足的情況。從那時開始,蝸牛也逐漸走進大衆的視野,60年代開始,我國臺灣省的夜市中就出現了炒蝸牛的小食攤,生意火爆,十分受食客們的歡迎。
也是這一時期,鑑於蝸牛食性雜,飼養條件簡易,我國又有自然資源可資利用,適宜養殖的地區廣闊,我國開始發展蝸牛產業,既有專業飼養蝸牛,也有將其作爲副業生產。我國廣東、海南等省於1969年即開始組織冷凍蝸牛肉內銷涉外飯店、餐廳和出口。據法國外貿中心統計,1975——1977年,廣東省出口法國冷凍蝸牛肉560噸,以後也陸續出口少量冷凍蝸牛肉。
蝸牛真正一步一步的走上中國人的餐桌,還是要等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隨着國內蝸牛養殖產業的興起,全國各地一些大中城市的著名賓館、飯店、酒樓也直接向蝸牛養殖場、蝸農採購鮮活蝸牛,向食品加工廠購買罐裝蝸牛,烹製成各類蝸牛菜餚,如烙蝸牛、紅燴蝸牛、蠔油蝸牛等。進入21世紀,蝸牛則是在更大程度上被中國人所接受,我們所熟知的必勝客就在其連鎖店中推出蝸牛菜餚,雖然不及法餐中的蝸牛菜餚精緻,但是也吸引了很多青年食貨的目光。
蝸牛的營養價值
根據分析測定結果:100 g褐雲瑪瑙螺乾肉含蛋白質60. 42g,脂肪3. 85g,粗纖維4. 5g,無氮浸出物18. 9g,灰分9. 6g以及鈣、磷、生物鹼、酚類、靴酸、香豆精、有機酸和維他命等,還含有大量的硒、硼、鋅等微量元素。。1千克鮮雞蛋含有蛋白質125g,而同等重量的鮮活法國蝸牛肉含蛋白質139.5-180g,大大超過雞蛋中蛋白質的含量,可以達到瘦豬肉中蛋白質含量的2倍。
從營養價值的角度來看,蝸牛算得上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其中含有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的8種氨基酸,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設立的(FAO)氨基酸模式。與此同時,蝸牛肉中幾乎不含膽固醇,也是一個優點。
蝸牛的烹飪方法
幾十年的時間裏,小小的蝸牛一步一步地爬上了中國人的餐桌,對於蝸牛,我們也從看到之後心怵犯嫌,逐漸轉變成視其爲一種良好的食材。對於蝸牛的烹飪方式,也不僅僅侷限於紅酒蝸牛、春天冷盆蝸牛、清湯配蝸牛、法式烤蝸牛等西式做法,蝸牛與中國傳統烹飪方式相結合,也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如脆炸蝸牛卷、滑蛋蝸牛、什錦蝸牛羹、碧綠蠔油蝸牛、生菜蝸牛松、南汁炳蝸牛以及蝸牛蝦仁妙飯等。
路邊看到陌生蝸牛要謹慎
全世界已知蝸牛種類約2萬多種,我國常見的有47種,但是其中具有食用價值的蝸牛有僅僅有8種。現在,世界各地作爲食用的蝸牛有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蓋罩蝸牛、褐雲瑪瑙蝸牛和白玉蝸牛5種。
除此之外,在路邊看到的蝸牛很可能是對人體、莊稼有害的入侵物種。如非洲大蝸牛,就是我國首批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破壞力很強,能波及500多種農作物,同時也是不少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存在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等疾病的可能性。如果不小心接觸了這種蝸牛,應該將手徹底清洗,並且通知相關部門。
小小的蝸牛慢慢走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在中式傳統烹飪下散發着美味
但是路邊看到的陌生蝸牛也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