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至,那些曾經歷哀傷的人,是怎麼走出來的?
這是一個思念的時節。
在綿綿細雨中,
有的人前往郊外祭掃,
也有的人在心底默默追憶。
清明又至,
我們該如何放下悲傷,
帶着愛和思念,
更好地生活下去?
世事無常
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
這一天,陳師傅下班後,像往常一樣回到家,等妻子回來一起做飯。孩子已經成家,夫妻倆即將退休,他們習慣了一邊做飯一邊聊聊白天的事。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陳師傅沒有等來妻子,卻接到了警察的電話。
原來,有個地方正在維修,妻子路過時不幸被重物砸中,當場身亡。陳師傅聽到這個消息後幾乎不敢相信,甚至懷疑是詐騙電話。直到警察再三提醒他到醫院去,陳師傅纔將信將疑、無比忐忑地開車出發。
到了醫院,警察善意地阻止了陳師傅見亡妻一面的要求,因爲妻子受傷過重,已經面目全非。當晚,陳師傅的朋友、同事聞訊趕來,給予了他很多安慰和支持。陳師傅強忍淚水,邊和大家握手邊說:“沒事,我能挺過去。”
幾個月過後,圍繞在陳師傅周圍的人越來越少,他也越來越鬱鬱寡歡。半年後,陳師傅失眠悲觀,覺得生無可戀,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在家人的勸說下,他來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爲抑鬱症。
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親人的驟然離世,給陳師傅以及其他有同樣經歷的人所留下的心靈創傷,可能久久難以癒合。那麼,我們該如何走出哀傷呢?
哀傷的過程總會結束,
就像身上的一個傷口,慢慢癒合、結痂
通常來說,離世者的親屬,特別是那些意外離世者的親屬,在面對創傷時會經歷如下心理歷程。
第一反應是否認。在獲悉壞消息的第一時間會感到震驚,往往會本能地拒絕,覺得“這不可能”“搞錯了吧”。否認的態度實際上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防禦,用以抵禦噩耗的衝擊。有的人甚至會出現“分離”症狀,他們不僅堅決否認這一事實,還會堅持認爲家人在某地工作、出差或上學,並沒有離世。這是一種病理性的防禦,已經屬於精神症狀了。
有些人會出現憤怒。比如,對肇事者發火,出現衝動攻擊、傷人毀物的行爲。有的則會遷怒於他人,對身邊說話不當的人大發雷霆或大打出手等等。也有的人會出現隱祕的自我攻擊,內疚自責。比如,責怪自己爲何沒有再關心一下逝者或是沒來得及阻止對方的行爲。還有的親屬會對逝者產生憤怒,如在內心質問:“你走了,我怎麼辦”“留下我和孩子以後怎麼過”等等。
一般來說,憤怒的持續時間不長,在現實的重壓下,會進入一個相對漫長的沮喪期,表現爲心情比較失落、低沉,會不由自主地回憶和逝者相處的往事,觸景生情時還會潸然淚下。在這個階段,基本可以完成平時的工作和日常的自我照料。大約幾個月到半年,基本能夠走出這種沮喪的狀態,慢慢接受親人離去的現實。就像身上的一個傷口,慢慢癒合結痂了。
上述哀傷的過程,是親人離世後的正常情緒反應。每個人的反應可能會有差異,但大致都會經歷這些階段。如果始終不能從沮喪期走出,心情每況愈下,並且這種哀傷持續時間超過半年以上,很可能是進入了抑鬱狀態,需要進行專業的干預治療。
我們不會失去曾經摯愛的一切,
因爲這些摯愛已融爲我們的一部分
面對老伴的突然離世,有些中老年人會感到心靈遭到重創。喪失親人後的這種情緒衝擊,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應當明確的一點是,這些情緒反應大多是正常的,我們要允許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表達感受、發泄情緒,允許自己出現難過、傷心、痛苦的體驗,即使有怨恨、憤怒也無妨,只要不是一直沉浸其中就可以。
在行爲上,要維持正常作息,儘量保證飲食、睡眠規律。平時不要總是獨自一人,不妨多與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保持聯繫,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和他人談談自己的感受。注意避免不恰當的情緒發泄方式,如酗酒、亂髮脾氣、自虐等。
有些子女擔心老人過於思念故去的老伴,陷入悲傷無法自拔,因而總會盡量轉移話題。其實,只要老人的情緒不是太差,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感受,允許其釋放自己的情緒。當然,如果旁人能夠適當引導會更好,比如和老人一起回憶以往的幸福時光,這樣一來,他們的情緒就不會總被悲傷佔據,也可以從過往中汲取一些力量。
清明節或許是個讓人傷感的日子,但這對於表達哀傷非常有意義。那些平時潛伏在內心深處,對逝者的哀思或殘存的悲痛,在清明時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抒發和真誠的表達。親屬可以在祭掃的時候哭泣、述說,或是把哀思述諸筆端,還可以通過放飛風箏、氣球,折放紙船等方式來寄託情感。經過這樣的儀式,人們心裏的痛苦也會得到釋放。
生活中,有些中老年人可能會對死亡本身以及和死亡相關的活動感到恐懼。比如,不願去參加親友的葬禮或祭掃活動。特別恐懼死亡的人,可能經歷過和死亡有關的創傷性體驗,或者產生過嚴重的分離體驗,比如幼年與父母分離或有其他被拋棄的經歷。故而會對死亡這種永久的分離產生強烈的恐懼。
如果中老年人還沒有準備好直面這個問題,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在有生的日子裏,過得更加充實、有意義,沒有辜負生命,就足夠了。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生活,讓每一天都過得豐富多彩,就會更加了解生命的真諦,久而久之,對死亡的態度也會愈發自然、從容。
海倫·凱勒曾說,我們從不會失去曾經摯愛的一切,因爲這些摯愛已融爲我們的一部分。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當我們能夠和逝去的親人好好道別,和自己摯愛的那一部分和解,我們也會從中獲得勇敢活下去的力量。
來源 | 老年健康報
作者 |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 宋崇升
審覈 |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 王紹禮教授
策劃 | 譚嘉 王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