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鹽,到底難不難?

減鹽,到底難不難?

百味鹹爲先。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爲“菜淡了不香”,還有一些人認爲“不食鹽沒有力氣”。那麼,鹽食多少合適呢?食多了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危害呢?

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

首先要肯定的是,適量的食鹽攝入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

食鹽的重要組成是氯化鈉(NaCl),鈉離子主要調節人體內水分與滲透壓,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維持酸鹼平衡和血壓正常功能。但是,攝入過多的鹽則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如可以使血壓升高,增加冠心病、中風以及腎臟疾病的發生風險,還可以導致肥胖、糖尿病、胃癌、骨質疏鬆、腎結石、哮喘等多種疾病。

據估計,如果全球鹽消費量減少到推薦水平,每年可以避免250萬人死亡。對於兒童,高鹽飲食會導致兒童發生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鋅缺乏症的風險增加,而且年齡越小,傷害越大。

天然食物中也含鈉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低於5克,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患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和冠心病的風險。幼兒和兒童的推薦量則更低,2~3歲、4~6歲、7~10歲,每天分別低於2克、3克、4克。並且,推薦的攝入量不僅是烹調加鹽,還包括調味料、輔料中的鹽。

天然食物其實本身就含有鈉,每100克食物中,西瓜含鈉2.3毫克,牛肉含鈉48.6毫克。部分海產品也含有大量的鹽,如鹹魚、蝦皮。麪食中也會含鈉,發麪常用的小蘇打,其實是碳酸氫鈉。有研究表明,在日常攝入食物的基礎上,每天攝入3克食鹽基本就可以達到人體對鈉的需要。

在我們日常的膳食中,烹調食物時放入的食鹽加上調味料中含有的鹽,大多數人每天的平均攝入量已遠遠超過推薦值。《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指出,我國成人每天烹調鹽攝入量爲10.5克,比推薦的5克攝入量高出一倍。

少食鹽有妙招

在家裏食飯時,應注意從購買、記錄、烹飪三個方面來減鹽。

購買 儘量購買新鮮的食材,減少加工醃製食品的購買。還可以多食富含鉀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木耳、山藥、馬鈴薯等,以抵消過量鈉的危害。

記錄 估計每日食鹽攝入量。比如家裏買了500克食鹽,可以記下開始使用的日期,當這些食鹽食完後,再記下日期,就可以通過這500克鹽吃了多少天和家中就餐人數,粗略估算出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比如一個三口之家,大多數時間在家食飯,500克鹽吃了一個月,那麼粗略估算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大約是5克。

烹飪 減鹽未必會減味,烹飪時可以多利用食物本身的鮮香味(如香菇、海米、紫菜等),少用醬油、味精、雞精、豆瓣醬等含鹽量高的調味品,也可以嘗試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爲食物提味。炒菜時臨出鍋再放鹽,這樣鹽附着在食材的表面,口感鹹味兒足,而吸附進食材內部的鹽並不多,減鹽、不減味。加鹽時使用限鹽勺,我們常用鹽勺的規格是一勺2克,注意是一平勺,不能冒尖兒,用鹽勺可以幫助控制用鹽量。必要時對兒童食的食物進行單獨烹調,不加鹽和味精、醬油等調味料,可以讓兒童品味天然食材的味道,幫助他們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警惕“藏起來”的鹽

一些方便食品和零食,比如方便麪、切片面包、五香瓜子、話梅、冰淇淋等,雖然嚐起來感覺不到鹹味,但都含有較多的不可見鹽,在購買時建議仔細閱讀食品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配料表中如果有食鹽,那肯定是添加了鹽,食品的含鹽量肯定高。營養成分表最後一行的鈉(Na)就是表示含鹽量的高低,數值越高表示該食品的含鹽量越高,建議不買或少買。

餐館菜品通常比家庭自制的菜品口味更重。因此應減少外出就餐和食外賣的次數,儘量選擇在家就餐。必須在外就餐時,可以主動提出低鹽、少油的要求;在點外賣的時候,也可以備註少鹽、少油。儘量少選擇那些提前預加工好的菜餚或主食,因爲提前預加工時,可能味道已經調製好,無法根據需求做出調整。菜品應葷素搭配,點菜時保證有足量的綠色蔬菜,通常青菜的烹製用鹽量會少一些。可以選一些醬料單獨盛放的菜品,食的時候自己蘸料,自行決定口味。

減鹽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慢慢減量,味覺對鹹味的需求也會逐漸降低。堅持下去,一定能達到少食鹽、多健康的目標。

作者: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慢性病預防與控制所 方凱

策劃:王丹 譚嘉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