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一壺油,真要化身舌尖上的“拆彈專家”?
最煙火氣的食用油,你用嘴投票選了誰?
還記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那位油坊主嗎?他沿用傳統手工藝,用上百斤的鐵錘撞出自制土榨油的畫面,真是讓人大呼過癮!猶記得當年,這個畫面牢牢抓住了食貨們的心,不少商家更是藉機炒作起土榨油的概念,甚至連用於製作土榨油的榨油機銷量也是蹭蹭一路上漲……
“天然無添加”“傳統工藝製作”“營養更健康”,在這些閃亮標籤的加持下,土榨油有了不少擁躉。居家烹調,饋贈親友,非它莫屬。近日,家鄉好友發來一壺油,傲嬌地表示“此油甚好”時,我卻不由得想問:土榨油真的純天然、更健康嗎?
請看下面這段視頻——
“土”就等於好嗎
首先要看一下什麼是土榨油。土榨油最大的特點就是“土”。所謂“土”,是指使用傳統的土辦法或者相對簡易的榨油設備,通過壓榨花生、大豆、菜籽等油料作物得到的食用油。
說得扎心一點:相對於現代制油工藝而言,土榨油只能算是半成品,距離成品油還需經過多道工藝步驟。
那麼,比起工廠生產的成品食用油,土榨油有哪些所謂“優勢”呢?
第一,香氣濃郁。由於土榨油的製作工藝簡單,沒有進行脫色、脫臭、脫酸等處理,氣味更天然,香味更濃烈,當然啦!
第二,價格便宜。土榨油使用的油料作物往往是農村自家種植,同時榨油工藝和設備成本都比較低,價格上自然有優勢。
第三,有神祕感。大多數城市居民從未接觸過土榨油,容易產生獵奇心態。再加上商家的廣告助攻,打造了土榨油“物以稀爲貴”“奇貨可居”的形象。
三重風險如“炸彈”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土榨油無疑存在各種隱患,就好像綁着危害健康的炸彈一般!不是聳人聽聞,看看以下三個方面的風險就明白了:
01
原料中的“炸彈”
原料黴變是土榨油的“重磅炸彈”之一。尤其是花生,黴變後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強致癌物質之一,即使高溫加熱也很難破壞其毒性。然而,無論是家庭自制還是小作坊生產,一般僅靠肉眼鑑別原料黴變與否,缺乏有效的檢驗手段。同時,簡陋的榨油設備在清洗不到位時又再次提高了污染風險。2018年,廣東省佛山市一起非法銷售土榨花生油案件中,涉案土榨油被檢出黃麴黴毒素超標8倍,令人瞠目結舌。
02
烹調時的“炸彈”
食用油在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會冒煙,這個溫度叫做煙點。煙點越低,越容易產生油煙,反之同理。油煙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丙烯醛、苯、甲醛、巴豆醛等,均爲有毒甚至是致癌物質。而對比工廠的成品油,土榨油由於缺乏脫酸、脫臭、脫色等精煉步驟,含有較多遊離脂肪酸、色素等雜質,往往煙點比較低,在炒菜時更容易產生油煙,對健康的危害也更大。
03
儲存時的“炸彈”
“純天然”“無添加”是不少商家對土榨油的宣傳賣點,但這恰恰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點。工廠生產的成品油都會添加抗氧化劑,以確保其在保質期內不易變質。但土榨油沒有進行抗氧化處理,其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在與空氣接觸後非常容易酸敗變質,即便放進冰箱也難以避免。而土榨油本身香氣濃烈,很可能遮蓋住“哈喇味”,變質了也不易發現,導致繼續食用的情況,嚴重危害健康。
“平平無奇”也出彩
爲了增強說服力,讓我們化身“拆彈專家”,看看正規廠家在食用油生產過程中是如何應對各種風險“炸彈”的吧!
首先,廠家會嚴格把關油料作物的質量,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對包括黃麴黴毒素在內的各項指標進行檢驗,確保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植物油料》等要求,再進行原料清理和處理,進一步降低來自原料的食品安全風險。
其次,廠家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植物油及其製品生產衛生規範》等要求,通過熱榨、冷榨、溶劑浸出、水劑法等不同工藝,得到原油之後再進行脫色、脫臭、脫酸等煉製處理,進一步提高食用油品質。
最後,廠家按照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成品油的包裝材料、產品標籤標識、食品營養標籤、抗氧化劑和食品營養強化劑進行標註,並對其生產、加工、貯存、檢驗、銷售等環節進行詳細、真實的記錄,確保從原料採購到產品銷售的所有環節都能有效追溯。
所以,我們平時購買的食用油看似平平無奇,其實是凝聚了行業內無數專家的心血,經過科學而嚴謹的生產工藝製成的,既確保了安全性,又最大化地保留了營養和風味。
話又說回來:家鄉好友給你發來的土榨油,你有幾成把握不是“三無”產品呢?這樣的產品缺乏監管,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怕是連追溯都很困難。若僅僅爲了滿足“風味”和“獵奇心理”而冒如此風險,怕是不值!
當然,如果用來榨油的原料新鮮,這樣的油可以保留更多的維他命E和維他命K,有一定的健康方面的優勢。所以,記得叮囑家鄉好友,原料一定要合理保存,避免長黴變質。另外,土榨油的保存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次榨一年食的油,顯然不可取。好友送你的這壺油,3個月內食完最好。
爲一壺油,化身舌尖上的“拆彈專家”,陣仗太大,折騰不起!所以,偶爾嚐個鮮就好,實在沒必要迷戀土榨油。
作者|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 戴恆瑋
審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範志紅
策劃|譚嘉 餘運西
編輯|餘運西視頻製作|戴恆瑋視頻編輯|王珺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