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重症肝膽腫瘤患者,還能在MDT看到希望
剛剛35歲的趙明義(化名),被確診爲肝癌肝硬化,並伴有門靜脈癌栓。爲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腫瘤MDT(多學科診療)團隊上陣,肝膽內科先支持治療,穩定病情,後由介入科施行介入治療,配合肝膽內科與腫瘤科化療,實現肝癌降期治療,最終經肝膽胰外科實施肝移植手術。這位患者最終康復出院並重回工作崗位。
近些年,在很多醫院都出現了MDT門診和MDT團隊。
MDT到底代表了什麼?爲什麼複雜難治的疾病,在這裏可以得到更好治療?MDT團隊中的醫生們都是怎樣協作的?優質的MDT團隊應該什麼樣?接下來,我們走進肝膽腫瘤領域全國MDT牽頭單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一探究竟。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院士:
整合式醫療在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已成爲國際臨牀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模式,但我國整合式醫療起步較晚,需要加速推進。
對於惡性腫瘤等複雜疾病、多器官受累或多病並存的複雜病例,多元化治療選擇和系統化醫療方案可爲患者帶來更大的健康獲益。而僅僅依靠單一專科甚至單一專家“單打獨鬥”的傳統診療模式,並不能解決所有疾病導致的問題,想獲得最佳療效顯然是很困難的。
因此,針對特定複雜疾病或病例的診療,應該以患者爲中心,打破專科間的壁壘,聚合多個相關專科的醫師,通過綜合會診爲患者量身定製精準醫療方案,繼而由主管專科單獨或者多學科聯合執行該診療方案,最終實現患者最大化健康獲益的目標。這種多學科專家組協作診療模式就是我們所推崇、推廣的MDT(多學科診療)。
文章開頭提到的救治過程,僅是肝膽胰醫學中心聯合行動的一個縮影。中心自2017年4月成立以來,已收錄了全國各地865名重症、複雜、終末期肝癌患者。
在多次診療過程中,團隊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模式,並將多模態肝臟儲備功能立體定量評估、肝膽系統3D打印及影像導航手術、微粒藥物腫瘤供血動脈精準栓塞、三維立體精準放射治療、轉化醫學方式等一系列創新技術融入其中。
肝膽腫瘤MDT團隊使2/3像趙明義這樣的終末期肝癌患者明顯延長壽命。2019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評選的全國10大領域醫聯體牽頭單位中,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成爲肝膽腫瘤領域全國MDT牽頭單位。
發展MDT讓醫院更有生命力
治療腫瘤的不同科室各有其技、各執所長,然而面對複雜疑難重症患者,單打獨鬥往往難以爲繼,臨時性會診缺乏系統化、連續性和內動力。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自2014年開業運營,即將“整合式醫療模式”作爲發展特色,主張以疾病爲導向的系統化治療。2015年,院長董家鴻院士首倡“三精醫療”理念,從技術角度,開展精準醫療,即針對每一位病患正確選擇和精確應用適宜治療方法;從管理角度,開展精益醫療,即通過合理資源配置,創新醫療模式,優化服務流程,合理管控成本;從服務角度,開展精誠服務,營造有溫度的醫院。
在醫院頂層設計支撐之下,以患者和疾病診療爲中心的脊髓脊柱、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臂叢神經病變、胃腸腫瘤等MDT團隊先後成立。其中,肝膽腫瘤MDT團隊最具代表性。中國約有2億肝膽胰疾病患者,對於重症肝膽病,MDT團隊可爲他們提供系統化、個性化診療服務。
MDT診療模式也能讓醫生受益“在MDT診療中,通過團隊的支持,既要能實現醫生和患者有效溝通,也要讓醫生在爲病人服務過程中創造價值。”爲此,肝膽腫瘤MDT團隊由臨牀醫學專家、臨牀轉化科學研究團隊和運營支持團隊三部分組成。
作爲核心的臨牀醫學專家團隊,由肝膽胰外科、肝膽內科、肝膽介入科、腫瘤科、放療科等醫學專家組成。臨牀轉化科學研究團隊由清華大學腫瘤生物學、基因組學、免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信息技術等領域科學家組成,在多個領域進行臨牀轉化科學研究和健康科技產品研發。運營支持團隊則納入了信息技術工程師、個案管理師、臨牀研究協調員、經管助理等,負責醫療和科研的協調推動、信息系統升級和維護、大數據的採集和管理、患者長期隨訪和照護、經營績效評價與管理。借力全流程的信息化支持,MDT診療模式如今已經從互聯網+,發展到了“eMDT”新階段。
MDT團隊靠制度化保障權責清華長庚肝膽腫瘤MDT團隊制訂了一系列具體制度,明確整合式醫療具體開展模式與規則,如明確從門診、住院及出院後隨訪的團隊診療模式,強化團隊功能。參考標準制訂診療指南,制訂治療計劃書與團隊會議,成立腫瘤委員會,建立質量確保機制等。
在配套的激勵機制上,醫院借鑑了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管理經驗,實施醫事服務費制度(PF制),簡而言之,即以醫師在醫療服務中的貢獻程度爲核心標準,進行醫師的績效考覈和薪酬覈定,其中對團隊診療醫師服務費的分配也進行了規劃,重點按照貢獻率,對團隊診療醫師費、手術醫師費等進行按比例分配。
個案管理師是清華長庚肝膽腫瘤MDT的特色之一。個案管理師是特爲專病患者而設立,幫助慢病及複雜疑難病患者進行疾病管理、控制就醫成本、改善生活品質。目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已在兒童哮喘、糖尿病、肝膽腫瘤等13個疾病領域設立個案管理師,截至2020年底,正在接受個案服務的患者達5199人,患者對該項服務的平均滿意度達98%。
MDT理念不僅可以在臨牀大放異彩,在很多醫學發展的重點領域,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MDT與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是使基礎醫學研究與臨牀診療緊密聯結起來的“紐帶”,由此董家鴻院士提出了CDR(Clinic-Driven Research,即臨牀問題驅動型研究)理念和B2B2C(從臨牀到實驗室到用戶的健康科技產品導向)模式。
在爲患者進行MDT診療過程中,將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新策略用於臨牀肝膽胰疾病的精準診斷和個性化治療,形成轉化醫學研究的新範式。
自2018年起,爲突破現有手術規劃系統侷限性,由清華長庚醫院聯合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及精診醫療科技組成醫研企融合研發團隊,將精準肝膽外科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研發了“智能化精準肝膽外科手術規劃系統”,它具有20分鐘內定位腫瘤所在肝段、與重要血管關係、計算剩餘肝臟物理體積及功能體積等性能。
爲適應肝癌精準診療需求,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近年來開展了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立體智能評估、肝膽腫瘤類器官培養、肝癌質譜成像、侵襲轉移多參數建模、肝膽腫瘤多組學分析與生物標誌物挖掘等一系列前沿性探索工作,重點針對肝癌侵襲範圍和區域性肝功能評估,進行高維數據採集與數學建模研究。圍繞複雜肝膽腫瘤、罕見遺傳代謝性肝病、難治性終末期肝病等,對肝臟發育與疾病的發生發展生物學過程進行信息解碼,開展肝膽胰疾病相關的轉化醫學研究,將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新策略用於臨牀肝膽胰疾病的精準診斷和個性化治療,形成轉化醫學研究的新範式,這將對肝膽疾病的整體療效突破產生深遠影響。
MDT與標準數據平臺
2019年12月,在國家衛生健康委主持下,董家鴻院士牽頭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以及56家聯盟醫院單位,啓動了“國家肝膽疾病標準數據庫項目”,建立起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肝膽疾病標準數據聯盟,讓電子病歷、MRI/CT影像、病理等數據變成統一的標準化高質量數據,實現醫療機構間互相流通、互相認可、互相使用。肝膽疾病標準數據庫將服務於臨牀研究、智慧醫療、國家重大科研、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的研發和評價、肝膽臨牀人才培養。
2020年11月,由董家鴻院士、樊嘉院士、秦叔逵教授等40多位專家聯合審評,發佈了首套肝癌數據團體標準,這也是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首個團標標準。該標準以高質量的數據庫支撐,按照邊建標準、邊建庫的步伐,截至2020年12月,已實現超過5000例肝膽病例全息標準數據,涵蓋肝癌、膽管癌、肝包蟲三個子數據庫,目前已經支撐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的研究。逐步通過新型數據共享模式,重塑肝膽大數據,並最終將成果反哺於治療,從而形成“取之於臨牀,用之於臨牀”的應用閉環。
MDT與專科醫聯體
專科醫聯體建設是我國目前着力推進的醫療模式。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將肝膽腫瘤MDT整合式醫療模式融入專科醫聯體建設,打破了原有專科醫聯體“高度專科化”“非內即外”的固有模式,將肝膽腫瘤MDT“集團作戰,全鏈條服務病患”的理念,清晰地傳達到聯盟成員單位,凸顯了1+1>2的效果,受到聯盟內專科乃至醫院的肯定。
始建於2016年的國際肝膽雲醫院聯盟,包括50多家成員單位,目前已舉辦千人以上年度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4屆、區域中心學術交流會議57場,每雙週開展聯盟成員單位間同步MDT多中心遠程會診,真正做到優質醫療資源高效常態化遠程輻射。
2019年,董家鴻院士牽頭成立了“中國包蟲病防控聯盟”。聯盟將肝膽腫瘤MDT理念融合到青海牧區肝包蟲病的臨牀清零攻堅工作中,不僅整合全國優質的肝臟外科、麻醉、重症、影像、介入等臨牀資源,還引入了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地球系統科學、公共管理等學科的科學家,協助青海地方政府各部門共同推進了包蟲病全鏈條、多層級的清滅工作。
2020年底,針對我國北方地區肝癌診療現狀,清華長庚肝膽腫瘤MDT團隊在中國醫師協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框架下,組織動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腫瘤內科、放射治療、介入治療等領域專家,建立了 “北方肝癌防治聯盟”。計劃於2021年內建成省級—地市聯盟網絡,上下聯動、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加速肝癌學科建設,着力後備人才培養,輻射百所基層醫院,獻禮2021建黨100週年。
MDT與智慧醫療
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腫瘤MDT團隊通過智慧醫療賦能精準醫療,即針對每一位患者,合理選擇和精確應用最適宜的治療方法。清華長庚肝膽腫瘤MDT實現了多種形式相結合——院內線上MDT隨時可以保障,線下MDT每1周~2周組織1次。如今,無論是門診還是病房,每一例複雜的肝膽腫瘤病患都能夠納入MDT,顯著提高了肝膽腫瘤患者的診治效率和質量。2020年數據分析提示,MDT會診意見的執行率在門診患者爲75%,在住院患者爲96%。
另外,清華長庚醫院在國際肝膽雲醫院聯盟及智慧醫聯體50家醫院中,定期開展同步MDT多中心遠程會診,有效實現了遠程醫療輻射。
爲了推動精準醫療發展,董家鴻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尤政院士團隊、醫學院和藥學院等開展合作,成立了“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倡導全院與清華大學各專業開展醫工結合對接,並給予經費支持,有力推動了具有智慧醫療特色精準醫療的發展。
爲助力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醫視野”欄目將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端醫者智庫,擷取創新亮點,凝練發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投稿郵箱
kjkp@jkb.com.cn
策劃:方彤
文: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盧倩 馮曉彬 楊世忠 韓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