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症和阿爾茨海默病有什麼區別
隨着我國醫療衛生水平不斷進步,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進程也在加劇,由此來帶的嚴重社會問題是癡呆症患者人數急速上漲,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及經濟損失,現已成爲我國最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
在臨牀上,經常會遇到老年人癡呆症狀比較明顯時才被家屬送來就診的情況:有些老年人或者家屬認爲記憶力下降是正常衰老,無需治療;有些老年人或者家屬認爲記憶力下降就是得了癡呆症,反正也治不好,去醫院也沒用。其實,這些認識存在誤區或是不正確的。
癡呆症≠阿爾茨海默病
癡呆症是一種臨牀綜合徵,其臨牀表現爲以認知功能缺損爲核心症狀的獲得性智能損害,其特徵是認知功能在記憶力、語言功能、視空間能力、注意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出現受損,並可伴有性格改變、精神行爲異常等症狀。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具有明確的臨牀和病理改變的疾病,其是癡呆症最常見的類型,佔癡呆症的50%~70%。該病起病隱匿,最典型表現是進行性記憶下降,也可伴隨語言、執行、視空間功能下降和行爲異常等症狀。
頭顱影像學檢查可見腦皮質萎縮明顯,特別是海馬及內側顳葉萎縮。顯微鏡下可見大腦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纏結、神經元喪失等特徵性的病理改變。
阿爾茨海默病雖然是最常見的癡呆類型,但它並不等同於癡呆症,癡呆症還有很多其他類型,如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和帕金森病癡呆等。
癡呆症可以逆轉嗎
癡呆症是一類臨牀綜合徵,雖然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癡呆,目前主要是對症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輕照料者負擔,還無法逆轉,但是在所有癡呆症中還有約8%是可逆的,如正常壓力性腦積水、自身免疫性腦炎、梅毒感染、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因引起的癡呆症,及時發現並且給予針對病因的治療可以使癡呆症狀消失或部分消失。
這裏就幾種常見可逆性癡呆進行介紹。
★正常壓力性腦積水:主要表現爲步態障礙、認知障礙和尿失禁三聯徵。頭顱影像學及腰椎穿刺檢查有助於臨牀醫師進行疾病診斷和療效預測。通過手術放置合適的腦脊液分流裝置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病情。
★自身免疫性癡呆:指免疫介導認知功能受損相關的一組複雜性疾病,典型的臨牀症狀爲認知受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表現。其可分爲自身免疫性腦炎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癡呆和類神經變性疾病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癡呆。明確診斷後,可以通過激素、丙種球蛋白或血漿置換等免疫治療治癒。
★感染性疾病所致癡呆:病毒、細菌等不同病原體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均可引起癡呆症,可以尋找病原體並進行相應抗感染治療。
其中,麻痹性癡呆是梅毒感染的一種晚期神經系統表現,常見情緒變化、性格改變等症狀。因爲起病隱匿、前驅感染早(症狀多發生於感染後的10~30年)等原因,麻痹性癡呆有時會被誤診爲阿爾茨海默病。
通過梅毒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試驗能夠協助疾病診斷,儘早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可以控制疾病進展,改善臨牀症狀。
★營養代謝障礙所致癡呆:許多營養代謝障礙疾病也可導致認知功能缺損,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垂體功能減退、維他命缺乏、電解質紊亂、肝性腦病、尿毒症、酒精濫用等。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相關激素或營養物質異常,認知功能也會得到改善,甚至可以治癒。
出現哪些症狀要小心
如能早期識別癡呆症的危險信號,儘早發現病情,及時就醫,爭取早診斷早治療,有利於減緩病情進展,甚至逆轉症狀。
如果家裏老人出現下列這些表現,就需要警惕癡呆症:
▲記憶力下降。
▲難以執行熟悉的活動。
▲說話詞不達意。
▲對時間和地點搞不清。
▲判斷力、注意力下降。
▲未能按時處理事務。
▲把東西放錯地方。
▲情緒和行爲改變。
▲視覺和空間感出現障礙。
▲性格變得孤僻。
當癡呆症患者出現以下警示徵象時,提示其爲可治性的癡呆症可能性非常大,大家尤其要重視:
□認知功能不能解釋地快速下降。
□發病年齡比預期年齡小。
□認知水平顯著波動。
□急性或慢性高風險暴露。
□有高風險行爲接觸史。
□神經系統查體發現的無法解釋或超出預期的體徵。
□認知檢測結果和臨牀表現不一致。
阿爾茨海默病如何檢測
癡呆症的病因複雜,臨牀異質性較大。在臨牀上,我曾經診斷過很多臨牀表現類似阿爾茨海默病樣緩慢加重記憶力下降,外院也診斷爲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這些患者經過系統檢測發現了自身免疫抗體、神經梅毒感染、微量元素缺乏等可治性原因,經過積極治療,癡呆症狀得到治癒或改善。可逆性病因引起的癡呆症,具有較好的療效和預後,但任何疾病到了晚期或者嚴重階段治療效果均不佳,這就需要早診斷、早治療。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腰椎穿刺取腦脊液或以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來精準診斷阿爾茨海默病,但存在有創性、價格高、普及性不強等不足。華山醫院認知障礙研究團隊近期利用大規模隊列人羣研究成果發現外周血中的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p-tau181等生物標誌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和高危人羣的風險篩查與預測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將來有希望彌補這些不足。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鬱金泰
審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董強教授
策劃: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