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樣食糉子更健康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節日必不可少的就是以糯米爲主的糉子。那麼,如何健康食用糉子呢?
從養生的角度講,糉子還是藥膳的一種。包裹糉子的葉子多是竹葉或糉葉,有很好的藥用功能。《本草綱目》曰:“糯米,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糉子的主料是糯米,它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補虛、止虛汗之功,一般人羣都能食用。
中醫認爲,端午節後便進入夏季最熱的月份,由於苦夏難耐,上火中暑現象容易發生,而此時食糉子可以起到解暑的效果。但糉子也是一種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多食則容易導致消化不良。
糉子有很多種類,糉子的主料是糯米,不同種類的糉子就是加入了不同的配料,如鹼糉,加入鹼液煮熟而成;如肉糉,加入豬肉、火腿或臘肉等;如綠豆或紅豆糉,則加入綠豆或紅豆;加了板栗就是板栗糉,加了鹹蛋黃就是鹹蛋黃糉。
糉子雖好食,但並非人人皆宜。那麼,不同的人食糉子需要注意什麼,該怎麼選擇呢?
1.糖尿病患者
儘量少食糉子,尤其是肉糉和甜糉。若實在想食,最好食清水糉子,並控制好分量,一天以一個爲宜。
2.有膽囊炎或胰腺炎病史者
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別食肉糉、蛋黃糉等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的糉子,以免加重病情。
3.痛風患者
現在的糉子品種繁多,如果發現糉子內包有魷魚、乾貝、鮑魚等高價食材,或香菇等高嘌呤食物時,要特別小心,以免痛風上身。
4.心血管病患者
糉子裏面的肉、蛋黃、海鮮等很容易讓糉子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如果過量食用,易加重病情,建議選用餡比較清淡的糉子。
5.痰溼重、脾胃虛者
平常痰溼較重,整天覺得疲倦、乏力,腹部脹悶,經常打嗝,胃酸較多的人,就不要食糉子了,涼糉子更要避而遠之。
6.胃腸道病患者
糯米性溫滯氣,不容易消化,食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消化不良者如果服用糉子,常常會加重症狀。
7.老人和兒童
老人和兒童胃腸動力不足,這類人羣過量進食糉子會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應少食慎食
食糉子也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項,每年因食糉子而鬧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數。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食糉子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吧。
1.食糉子要熱透
糉子最好不要涼着食,食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糉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變涼的糉子過油、過黏,更易引起消化不良。
2.食糉子不要過量、過快
糉子黏性大,不易消化,且含有較多的油脂、鹽或糖,一次食糉子別超過50克,即半個或1個糉子。建議大家食糉子時最好搭配茶水或新鮮果蔬一起食,既能解膩,營養也更全面。
糉子比較黏膩,進食時應細嚼慢嚥,以免發生被噎或其他意外情況,老人和小孩尤其要注意。
3.時間可選在中午
食糉子應在兩餐之間,或中餐食,不要把糉子當作早餐或夜宵。因爲早上起牀後和晚上臨睡前,胃腸蠕動都要比白天慢得多。沒有來得及消化的糉子如果停留在胃中過久,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可能導致曾有胃炎、食管炎、胃潰瘍等消化疾病患者舊疾復發,甚則出現消化道出血,嚴重損害健康。
糉子成分是主食,不應當成輔食,不少人把糉子當成飯後甜品或者輔食食,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如果食糉子後,下餐可以適量減少飯量。
4.糉子要趁新鮮食
各種糉子的原材料和製作工藝不盡相同,保質期也不一樣。散裝糉子常溫下最多可保存兩天,而真空包裝的糉子存放時間可長達9個月。但事實上,放置的時間越長,糉子的營養成分流失也就越多。因此,糉子最好趁新鮮食,儘可能當天買來當天食;若食不完,放在冰箱速凍保存,避免變質。
而未拆封的真空包裝糉子常溫保存即可,冷藏更佳,在高溫天裏還要注意存放的陰涼的地方。注意,糉子從冰箱拿出來後需要重新煮熟透才能食。
糉子大多是由糯米做成的,它的粘性比較大,過量食用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下面給大家推薦兩款食療方來緩解由於進食不當導致的胃痛、胃脹等胃部不適。
1、白蘿蔔汁
製作方法:白蘿蔔洗淨,切片後榨汁,加入冰糖適量即可飲用。
方解:白蘿蔔具有消食下氣、化痰解渴的作用,可以用來緩解食積導致的胃脹、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榨汁後加入冰糖調味,可以搭配糉子一起食用,來消除因糯米黏膩而導致的脾胃不適。
如果是平素脾胃虛寒的人羣,不喜飲用生蘿蔔汁的話,也可以將白蘿蔔和大米一起熬煮成粥,這樣可以降低白蘿蔔偏涼的特性,更爲養胃助消化。
2、山楂麥芽茶
製作方法:山楂10克、生麥芽10克,山楂洗淨切片,與麥芽同放入杯中,倒入開水,加蓋泡30分鐘後,代茶飲用。
方解:此藥茶有消食化滯的作用,尤其適合因爲進食肉糉子過多而導致的脾胃不適。另外在這款藥茶的基礎上,可以再添加佛手15克、陳皮10克、烏梅5克、甘草7克,泡製成茶飲用,可以增強消食導滯、理氣生津的作用,更爲適合夏季飲用。
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喻斌 /主治醫師 徐寅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脾胃消化科主任中醫師 鄧健敏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 魏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