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 哪些檢查必須做? | 醫者名片
糖尿病患者沒有症狀,還需要檢查嗎?
都需要查哪些項目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
我們先來看看患者爲什麼需要檢查。
#檢查是爲判斷身體情況
醫生常通過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等描述疾病。大多數情況下,醫生並不能通過體表的變化和患者的感受全面瞭解病情。另外,臟器功能的判斷和機體被損害程度的定量分析等,也往往需要通過檢查才能弄清楚。
檢查的目的有以下五個方面:鑑別診斷、病情評估、治療準備、預後判斷、慢病複查。當然,一個檢查結果可能同時滿足以上多個方面的用途,爲了一個目的,也可能同時需要多個檢查配合。
下面,我們就談談糖尿病患者在不同階段應該檢查哪些項目。
#哪些檢查可診斷糖尿病
如果有“三多一少”的症狀,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同時,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毫摩爾/升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毫摩爾/升,或隨機血糖大於等於11.1毫摩爾/升,可以確診糖尿病。如果沒有症狀,就需要重複檢查一次,得到上面的結果才能診斷。糖化血紅蛋白大於等於6.5%,也可以作爲診斷指標。
如果以上指標都達不到診斷標準,就需要查“糖耐量試驗”。如果以上項目的結果都達不到診斷標準,但也高於正常值,就可診斷爲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異常。
1型糖尿病常見病因是自身免疫反應,往往有糖尿病相關抗體陽性,主要包括GADA(穀氨酸脫羧酶抗體)、IAA(胰島素自身抗體)、ICA(胰島細胞抗體)等。其中,GADA抗體出現早,持續時間長,診斷價值大。如果抗體陰性,則支持2型糖尿病的診斷。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甲亢、皮質醇增多症、慢性胰腺炎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但都需要相應的檢查加以鑑別。
胰島素、C肽釋放試驗可以瞭解胰島功能。通常情況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是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往往正常,有些患者的胰島素甚至升高,其高血糖是由於外周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不敏感造成的。
#“控糖”情況要看這些指標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管好血糖尤爲重要。如何瞭解血糖控制情況呢?這就要靠以下幾種檢查來判斷了。
血糖
可使用家用血糖儀採集指尖血來監測空腹及餐後血糖。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間斷到醫院採取靜脈血,測空腹、餐後血糖,抽查或每週查1~2次的血糖譜,也就是三餐前和三餐後2小時的血糖、睡前血糖和/或凌晨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
長時間的血糖控制情況,需要通過糖化血紅蛋白來了解。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結合的產物。紅細胞的更新週期大約是120天,所以,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映患者檢測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動態血糖監測
血糖不是一個固定數值,而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是它的變化幅度太大,會誘發機體炎症水平增高,促進併發症進展。動態血糖監測能夠計算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TIR)。TIR統計的是全天葡萄糖水平在允許範圍內(3.9~10.0毫摩爾/升)的時長佔24小時的百分比。TIR的控制目標至少大於70%。另外,動態血糖監測可以幫助發現無症狀的低血糖,防止低血糖危險發生。
#全身臟器功能需定期評估
因爲糖尿病是全身性、系統性疾病,其慢性併發症多而且發生隱匿。爲了解這些病變是否發生,及其嚴重程度,就需要相應的檢查。
大血管併發症相關檢查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超聲檢查可以幫助發現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心電圖可幫助發現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頸動脈超聲可以觀察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情況,在觀察局部血管變化的同時,也可以間接推斷全身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頭顱CT或血管造影可以發現腦梗死徵象,必要時進行血管造影,以便判斷血管狹窄程度。
微血管併發症相關檢查 眼部微血管密佈,通過眼底照相或造影,可觀察視網膜是否有出血、滲出,眼壓檢查可以發現青光眼的線索。
蛋白尿檢查 最簡單的辦法是檢查尿常規。但是尿常規發現蛋白尿時,往往已經是糖尿病腎臟併發症的後期了。尿微量蛋白可以發現早期病變,爲逆轉病情創造機會。
神經病變檢查 神經病變分爲周圍神經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其中四肢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足相關檢查 糖尿病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狹窄或閉塞以及周圍神經病變。ABI(踝動脈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可以反映下肢血管缺血程度。正常人ABI應大於0.9,數值越小,提示下肢動脈血管硬化越嚴重。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除了併發症之外,全身臟器功能都需要定期評估,包括血糞尿三大常規、肝腎功能、肺部CT、腫瘤標誌物、腹部超聲等,將有利於早期發現身體的其他疾病。
總之,糖尿病早期的併發症往往症狀不明顯或沒有症狀,需要我們主動篩查去早期發現,爭取早期治療的機會。
當然,不是每一次檢查都需要這麼多項目,希望患者在聽取醫生建議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儘可能完善檢查項目,以便進行更全面的治療。
作者: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田晨光
審覈: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策劃: 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