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牙羞於啓齒?口腔治療“總設計師”幫你重綻笑容
談到口腔修復,大衆往往並不清楚它的專業內涵。不少患者望文生義,誤認爲這是補牙的科室而掛錯號。實際上,它是口腔醫學領域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通過全冠、瓷貼面、可摘義齒、全口義齒、種植義齒等修復技術,解決患者牙齒缺損或缺失的問題。
口腔修復醫生可謂口腔各類治療方案的“總設計師”,他們以最終修復方案爲目標,爲患者制定系統的診療方案。患者在其他科室做完各項治療後,還要再回到口腔修復科,最終完成牙齒修復。可以說,口腔修復科既是口腔患者就診的起點,也是終點。
培養一名合格的口腔修復醫生,需要涉及多門課程、涵蓋多種學科,因此相應的教學任務也極具挑戰性。
教育部公佈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中,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修復學”課程獲評“線下一流課程”。這門培養未來口腔修復醫師的“一流課程”究竟什麼樣?
01
精雕細琢
從雕制蠟牙起航
進入臨牀前期實習階段,口腔醫學生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雕牙。將方方正正的蠟塊,雕刻出牙齒的解剖形態。
“雕刻蠟牙,使我第一次對牙齒外形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口腔醫學真正產生了興趣,也是我最難忘的學習時光。”回想起開始修復專業學習的時光,已經是修復科博士後的楊洋還頗有感慨,“看着老師們對每一顆牙齒的精雕細琢,我對口腔醫學產生了敬畏和嚮往,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待。”
臨牀上,需要牙齒修復的患者往往受到功能和美觀的雙重困擾:缺牙不能食飯,牙不美觀不敢笑。修復要解決單顆牙牙缺損、全口牙列缺失等各種情況,修復教學也要帶着學生通過蠟牙、樹脂牙、離體牙不斷練習,最終在臨牀上手把手地教學生學會從一顆牙、多顆牙到全口無牙的修復臨牀工作。
已經進入修復臨牀實習階段的八年制學生連曉敏說:“看到年輕的女孩從‘羞於啓齒’到綻放燦爛笑容時,全口無牙的老大爺興奮不已地告訴我‘幾十年了,終於知道蘋果是什麼味’時,我都爲自己選擇了口腔修復專業感到自豪。”
02
忙中有序
最繁忙的教學團隊
爲什麼口腔修復難學?因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全面掌握牙體解剖學、口腔修復學、口腔生理學、口腔生物力學、口腔醫學美學等多門課程。
每年,這些課程彙集成龐大的課程體量、超長的總課時長和大量的師資需求。爲此,口腔修復教研室的課程設置必須穿插推進、展開。長此以往,教研室的老師們也形成了高效的協調配合機制。
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進修生和繼續教育等分類管理,共同推進。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組、固定修復教學組、可摘局部義齒教學組(含頜面缺損修復教學小組)、全口義齒教學組、種植修復項目組、口腔修復工藝學教學組、口腔修復護理教學組等,分門別類形成七個教學組。
各類教學管理、各教學組要做到一人多用、統籌配合。口腔醫學院教育處處長董美麗對口腔修復教學團隊有着很高的評價:“口腔修復學教研室的工作是最繁重的,但是每年都能做到齊頭並進、繁中有序、忙而不亂。”
03
啃“硬骨頭”
致力解決患者難題
口腔修復科承擔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疑難雜症診療工作,例如,腫瘤術後的頜面缺損、老年人複雜全口義齒、咬合功能紊亂等。這類病例往往費時費力、收費較低,患者經常被許多其他醫療機構拒之門外。
“口腔修復人要有擔當、有魄力,要有攻克難題的勇氣,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口腔修復學課程團隊負責人、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黨委書記周永勝經常和師生談及他心中的期望。
腫瘤術後的頜面缺損患者,很多被切除了部分或全部上頜骨、下頜骨、舌體,生活質量很差。爲此,口腔修復科專門成立了頜面缺損修復臨牀小組,頜面缺損修復的患者都可以及時預約,相關專家會盡快幫助患者恢復口腔功能和美觀,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重塑生活的信心。
2017年發佈的《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至少還有2160萬例無牙頜患者,但很多老年患者由於剩餘牙槽嵴極其低平,就診時往往會以修復效果不佳爲由被推諉。
口腔修復科開展“老年患者修復諮詢義診日”活動,每月兩次免費爲60歲以上老年患者開展義診。“每個月的老年修復義診日,我都主動報名參加。總想爲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多做點事情。”口腔修復研究生班黨支部書記馬全詮說。
培育學生的擔當精神,一代代修復教師也影響着一屆屆學子,薪火相傳。
臨牀上,咬合功能紊亂的患者並不少見。他們往往由於找不到舒適的下頜位置,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咬合,非常痛苦,有的患者晚上需要咬着被角穩定住下頜才能入睡。這類患者病情複雜,治療常涉及多個學科,也讓很多醫生望而卻步。
口腔解剖生理教學組的老師們在臨牀中常年診治大量咬合功能紊亂的患者。“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臨牀難題,應該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擔當,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己,解決患者的痛苦”。教學組長謝秋菲教授常常對這樣學生說。她還帶領學生們針對咬合疾病、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等口腔修復學科領域最難啃的“硬骨頭”,開展了大量臨牀科研工作,連續多年入選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
04
勇於探索
傳承和創新並進
數字口腔醫學、口腔美學修復,可謂時代新寵。修復科數字口腔醫學團隊、口腔美學團隊、口腔種植團隊緊跟時代潮流,注重臨牀、教學、科研全面推進,時刻引領學科發展。
“數字口腔醫學工作坊”是口腔醫學院的“網紅”選修課。修復教研室租用千萬元的設備來準備這門課,由一線教師手把手進行教學,學生動動鼠標,半小時就能製作全瓷修復體。這門課不僅幫助學生們將理論付諸與實踐應用,更讓他們切實體會到數字化技術給口腔醫學帶來的變革。
口腔美學,是傳統學科的新生學科,也涵蓋了口腔醫學多學科的融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口腔美學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學科,我們一定要把握先機,引領學科發展。”修復教研室教授、中華口腔醫學會全國口腔美學專委會首任主委譚建國說。
譚建國教授、樊聰教授等牽頭成立了全國口腔美學學術研究組織——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美學專委會,並帶領科室青年骨幹開展口腔美學醫教研工作。目前,教研室已有多位青年醫師成長爲研究生導師、口腔美學專委會青年委員等,開始了新的口腔美學傳承。
口腔修復學培養的是未來的口腔修復醫生。團隊的每位成員深知,自己的工作不僅要對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觀負責,還關乎着患者信心的建立與生活質量的提高。
爲了傳承優良傳統和紮實臨牀技術,修復科率先開展了高年資專家全脫產帶教工作,使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進修生均能在高級職稱專家指導下接診臨牀病例,確保醫療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口腔修復科前任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教學名師馮海蘭說:“傳承是發展的基石,建設世界領先的口腔醫學院和學科教育要靠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帶教做出的是眼前‘犧牲’,但立足長遠,意義不凡。”
從入學到成爲一名研究生、再到留科工作,已在修復科學習、成長20餘年的修復科副主任劉雲松教授完整體會了修復教學“學生到老師”的轉變。“在修復前輩的感召和教誨下,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多彩的實踐機會,還有深入社會、融於自然、開闊眼界、完善人格的精神給養。”談到修復教學中的收穫,劉雲松很感慨,“這裏賦予我們的,是受益一生的精神財富。”他勉勵年輕醫生要不斷精進醫術,成爲全民口腔健康事業的實踐者、推動者,做醫學科技創新的開拓者、引領者,做出影響世界的原創性成果。
爲助力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醫視野”欄目將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端醫者智庫,擷取創新亮點,凝練發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策劃:方彤
作者:北京大學口腔醫院 劉曉強 劉中寧 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