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糖尿病日 | 走出糖尿病前期,有這幾個關鍵點

聯合國糖尿病日 | 走出糖尿病前期,有這幾個關鍵點

健康大家談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教育保護明天”。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1年發佈的《全球糖尿病地圖(第10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我國20~79歲的糖尿病患者達到1.409億人,患病率達到12.8%。糖尿病前期人羣比糖尿病的患者人數還要多,約爲3.5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人羣還有機會恢復到健康狀態嗎?這部分人羣如何控血糖?

今天,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做客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指導、健康報社和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主辦的“健康大家談”直播活動,針對公衆關心的糖尿病相關問題進行了權威解答,健康中國帶您快速瀏覽核心要點。

認識糖尿病前期

01血糖異常升高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郭立新教授:血糖升高能否成爲診斷糖尿病的指標,這取決於血糖值是否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人爲界定的,患者在糖尿病確診之前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糖代謝異常、血糖指標異常等,這個時候還沒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我們把這個階段叫做糖尿病前期。

一旦血糖值超過正常標準,這時最重要的是進行進一步的血糖檢查,以判斷究竟是糖尿病前期還是糖尿病。另外,也要關注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相關的一些臨牀表現,比如口渴、多飲、體重下降、容易飢餓,乏力,或者皮膚感染、損傷後恢復得非常慢。

02糖尿病前期距離糖尿病還有多遠?

郭立新教授:糖尿病前期,其實就是個人的血糖值已經超出正常值,但是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如果個人的空腹血糖大於或等於6.1毫摩爾每升,小於7.0毫摩爾每升,或者用75克葡萄糖做糖耐量試驗,兩個小時後的血糖值大於或等於7.8毫摩爾每升,小於11.1毫摩爾每升,這種情況叫作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有三種轉歸。第一種轉歸: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這一部分糖尿病高危人羣復轉成爲健康人羣。第二種轉歸:維持現有糖尿病前期狀態。第三種轉歸:發展到糖尿病階段。我國相關數據顯示,如果糖尿病前期人羣不進行相關的干預,20年以後,其中超過90%的人將發展成爲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前期既是一個危險階段,也是一個我們要應對挑戰的階段。如果幹預得好,患者就有可能復轉到健康狀態。

03糖尿病前期有沒有明顯的症狀?

郭立新教授:實際上,糖尿病前期很少有典型的臨牀症狀。糖尿病前期人羣一般不會出現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症狀,但是有一部分糖尿病前期的人會有容易飢餓的感覺,也有一部分人會感覺輕微的口渴,還有一部分人會感覺乏力。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最容易出現的臨牀表現,是進食量的增加以及午餐以後出現低血糖。

具備以下因素之一,即爲糖尿病高危人羣:超重與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兒(出生體重≥4公斤)生育史。糖尿病前期的人,屬於糖尿病的極高危人羣。

走出糖尿病前期,關鍵看這裏

04走出糖尿病前期,患者應該怎麼做?

郭立新教授:第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焦慮。越焦慮越容易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

第二,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良好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身體激素。我們身體中很多的激素都會影響到血糖,其中胰島素是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一個人每天不好好休息尤其是睡得太晚,長期下來對血糖的影響非常大。

第三,要優化體重。肥胖帶來的危害有很多,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異常,嘌呤異常,尿酸異常等。肥胖還可以導致很多腫瘤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肥胖還可能帶來骨關節、腰椎損傷、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等。此外,肥胖還可能導致尿失禁、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自信心不足等問題。

第四,要進行合理的運動。我們每週要進行不低於150分鐘的有效運動,所謂的有效運動就是達到有效心率的運動。簡單計算有效心率的方法如,用220減去年齡,再乘以0.5~0.7,這樣得到的數值可以作爲個人運動時間的脈搏數。要提醒的是,心率有問題的人不適用這個計算公式。運動方式可選擇有氧運動、力量訓練、平衡訓練和柔韌性訓練。

控血糖的食、動祕訣

05糖尿病有哪些診斷標準?

郭立新教授:如果個人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三多一少”),任何一個點的血糖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每升,那就可以診斷爲糖尿病。

如果沒有典型的症狀,空腹血糖大於或等於7.0毫摩爾每升,或者是用75克葡萄糖做糖耐量試驗,兩小時後的血糖大於或等於11.1毫摩爾每升,也可以診斷爲糖尿病。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糖化血紅蛋白的值作爲診斷標準,它可以反映個體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個體糖化血紅蛋白的值大於或等於6.5%,也可以診斷爲糖尿病。

06得了糖尿病一日三餐應該怎麼食?

郭立新教授:糖尿病患者的營養治療不是什麼都不敢食,而是要合理地食,合理地分配進食量,合理地搭配各種營養物質的比例。每日三餐要合理搭配主食、蔬菜、蛋白質和脂肪等的攝入量。特別是主食要做到粗細搭配,不要陷入只吃雜糧的誤區,雜糧佔主食的最高比例不應超過30%。另外,飲食也要配合用藥情況來確定。

糖尿病患者遵照進餐順序(比如先食蔬菜、再食肉類、最後食主食),控制進餐速度,可以明顯減少餐後血糖的波動。這種飲食方法同樣適用於健康人羣,可以避免進食過多,控制體重。

07糖尿病患者該怎麼運動?

郭立新教授:第一,要注意運動時間,一般建議進餐一小時後運動,不建議空腹和餐前運動。

第二,要注意運動量。一次運動時間不宜過長,20分鐘爲宜。

第三,要選擇喜歡的、可以長期堅持的運動。

第四,避免運動損傷,防止運動傷害。儘量在燈光比較明亮的地方運動。運動之前要檢查鞋襪,看看鞋子有沒有破損,鞋子裏面有沒有異物等,最好有同伴一起運動。同時,外出運動時儘量帶上食物,比如小餅乾、糖塊、水,適時補充水和適當的熱卡,避免運動帶來的低血糖和運動後遲發的低血糖。有條件的人也可以帶上血糖儀,一有不適就進行監測。

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況下不能運動,比如血糖波動過高、酮症酸中毒、有急性併發症或有嚴重的其他併發症等情況。

牢記這幾點建議

郭立新教授:雖然糖尿病不能治癒,但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概念,就是部分糖尿病可以實現逆轉。尤其是肥胖相關的2型糖尿病,病程相對較短的患者,通過嚴格的生活方式干預,優化體重,合理的藥物治療,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臨牀緩解,也就是老百姓所謂的逆轉。

當然這裏的逆轉和治癒是兩個概念,還存在復發的可能,但它可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需服藥,僅僅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維持患者良好的血糖狀態。

糖尿病並不可怕,如果我們把糖尿病相關的危險因素都控制好,把糖尿病伴發的血糖、血脂、高血壓的各項指標都控制好,這些患者的併發症可能會來得非常晚,甚至不會出現併發症,對人的預期壽命和生命質量影響不大。

一旦罹患糖尿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病程究竟有多長,胰島功能怎麼樣,是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是不是也可以實現短期緩解。

不論是否可以短期緩解,患者都應該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生活方式的全面改進。同時合理用藥,進行正確的血糖監測,爭取推遲併發症的到來,甚至是避免併發症的到來。

醫者名片

郭立新,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醫學博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分會副會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健康大家談”簡介

爲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推進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持作用,爲人民羣衆提供科學的健康科普知識,2020年初,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向社會公佈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名單。爲動員專家積極參與科普活動,形成系列品牌,專家庫管理辦公室將開展“健康大家談——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系列直播活動”,由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具體實施,力爭聚合國家級專家資源,打造精品科普欄目,並通過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矩陣進行推廣,擴大權威科普內容傳播。

您也可掃描二維碼,回看精彩內容↓↓

策劃:方彤 譚嘉

文字:李君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