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沒那麼“機智”,低溫也不背長胖的“鍋”
最近天氣轉涼,本該是開始穿保暖內衣的時候,可就是有一羣人:他們堅持身着單衣,即便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爲了避免體態臃腫也要“輕裝上陣”。甚至很多愛美女性,在氣溫低至零下的冬日裏,也要堅持穿短裙、絲襪,以顯示青春與活力。
近來網上出現了一些傳言:“低溫會讓脂肪代謝變慢,進而使脂肪囤積,穿得越少越容易變胖”,甚至說“脂肪很‘機智’,哪兒冷就會去哪兒。越是在大冬天把腿露在外面,腿就越容易長肉”。這些說法讓“要風度不要溫度”的時尚人士不敢再身着單衣。
那麼,這些傳言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低溫環境下代謝未必會變慢
首先,低溫環境會使身體代謝率增高,其中也包含脂肪代謝率。在寒冷的天氣裏,爲了維持皮膚溫度,身體會加快新陳代謝,以保證能量供應。其中供給能量最多的是人體內的糖分。而當糖類分解供能無法滿足需求時,脂肪就會參與進來。所以說,寒冷狀態下脂肪代謝未必會減慢。
其次,脂肪沒那麼“機智”,不會知道哪兒冷就去哪兒。脂肪在體內的分佈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說,容易沉積脂肪的地方,多是活動量較少的地方。比如,男性的腹部區域容易形成“啤酒肚”,而女性的臀部和胸部則沉積了較多脂肪。
當然,在人體內還有一個地方,其脂肪沉積得較爲隱匿,那就是內臟,比如肝臟和腸繫膜內的脂肪含量就比較多。如果按照傳言所說“脂肪很‘機智’,哪兒冷去哪兒”,男性的腹部應該是人體溫度最低的地方,但其實它往往是被裹得較爲嚴實的部位。
決定胖瘦的是能量供應與消耗差
科學研究證實,人體並不會完全根據外界環境溫度,來調節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厚度的決定因素是能量供應和消耗差,也就是說,當攝入大於消耗時,脂肪就會增多,反之則會減少。
當然,環境溫度確實會影響體內能量代謝,但它只是衆多因素之一,並不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在冬季沒事就“食食食”,而且不經常運動,那麼無論穿多還是穿少,都會胖起來。但是,如果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那麼並不會因爲氣溫變化而影響身材。更重要的是,任何人也不會長期處於寒冷狀態下,尤其是在供暖技術已廣泛普及的今天,短暫的戶外低溫並不會對身體脂肪分佈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別爲“風度”犧牲身體健康
儘管在寒冷的冬季穿着短褲,並不會讓我們長出粗腿,但卻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有些人說,年輕人“火力”旺,能夠抵禦嚴寒。但其實無論老少,想要有抵禦嚴寒的“火力”,就必須有較高的代謝率,而人體長期處在高代謝狀態,也會存在一定的健康風險。此外,寒冷的氣溫會對人體骨骼,尤其是骨關節帶來不良刺激,或導致骨關節炎和風溼等問題的產生。專業人士表示,如果不注意腿部和腳部的保暖,還可能會導致泌尿系統疾病的發生。
此外,有皮膚過敏史的人,要當心“寒冷性蕁麻疹”。寒冷性蕁麻疹是蕁麻疹的一種,指被寒風刺激或浸入冷水,局部或全身出現大小不一、數目不定、伴有劇癢的水腫性實質性風團。因此,提醒有皮膚過敏史,尤其是有蕁麻疹病史的人,要特別留意,預防寒冷性蕁麻疹。
不過,有些年輕人表示,雖然他們衣服穿得單薄,但他們會在膝蓋和腹部貼上“暖寶寶”來取暖,藉此減少寒冷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尤其是很多影視演員,冬季他們在外景拍攝時,由於劇情需要,只能身着單衣,此時他們一般會把“暖寶寶”貼在腹部、腰部等容易受涼的地方。
對此,專業醫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暖寶寶”的使用方法,貼片式“暖寶寶”容易造成低溫燙傷。低溫燙傷通常是高於人體溫度的熱源長期作用的結果,人體溫度在37攝氏度左右,44攝氏度以上的溫度長時間作用於人體,就可能造成皮膚或軟組織由淺及深的損傷,即低溫燙傷。而“暖寶寶”貼一個小時左右,就可能使人體局部溫度超過44攝氏度。
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爲它的多樣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炎熱的六七月份,我們穿過了短褲、短袖,到了寒冬感受溫暖棉衣的呵護,也未嘗不是一件人生美事。時尚和品味並不需要咬牙堅持,冬季保暖很重要,合體應季的穿着,也能成爲皚皚冬日中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