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術後,該怎麼“動”

脊柱手術後,該怎麼“動”

人體的脊柱從上到下分爲頸椎、胸椎、腰椎和骶尾椎。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屬於脊柱疾病的範疇。在臨牀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十分常見,包括頸椎病、胸椎管狹窄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症、腰椎管狹窄症等。

脊柱退行性疾病多見於老年人。隨着年齡增長,脊柱因過度勞損而發生退行性改變,並引起疾病。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常見症狀包括肢體疼痛、麻木、無力等運動及感覺異常。治療可分爲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目前,保守治療大多效果不佳,隨着疾病的進展,手術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在順利完成手術後,患者的術後康復也很重要。

脊柱手術就像一次房屋改造,通過手術,醫生對患者的脊柱進行“重建”,擴大原本狹窄的椎管,並植入螺釘等內固定零件。需要注意的是,打上“釘子”的那段脊柱是絲毫不能活動的,在術後,患者一定要注意避免該節段過度活動。這是爲了讓螺釘和骨頭之間能夠長得牢固,不發生鬆動或移位。

在術後康復鍛鍊的過程中,患者需要加強核心力量,即身體中段的腰背力量,以提高脊柱穩定性,使身體變得更“穩”。具體來說,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術後翻身要小心 術後臥牀期間,患者在變換體位時,要注意使頭肩部和腰部、腿部保持在一條線上,同時、同向翻動,就像翻書一樣翻動上半身。

起牀躺下有講究 患者在起牀、躺下時,也要注意避免脊柱過度彎曲或扭轉。

爲了避免術後長期臥牀引起下肢血栓,同時爲了鍛鍊下肢活動能力,從術後第一天開始,患者就可以在牀上進行下肢功能鍛鍊。常見的方式有踝泵運動和直腿擡高運動。

踝泵運動 患者平躺在牀上,先緩緩勾腳,再緩緩向下踩,這兩個動作分別保持5~10秒。患者可根據自己的耐受程度進行調整,一天可完成多組練習。

直腿擡高運動 患者平躺在牀上,勾腳直到勾不動,然後緩慢擡起一條腿並伸直,保持5~10秒;之後,雙腿交替完成上述動作。直腿擡高運動每天可進行5~6次,每次時間爲5~10分鐘,患者也可根據自己的耐受程度進行調整。

四肢活動不便的患者,可採取被動活動的方式,如按摩等。術後恢復良好、可以下地的患者,可將行走作爲主要的鍛鍊方式,逐步增加行走距離。

在手術3個月之後,如果患者仍有腰背肌無力、疼痛等症狀,應先到骨科門診進行評估,根據醫生的指導進行腰背肌鍛鍊。鍛鍊方式以上背部擡起及單腿小燕飛爲主。

上背部擡起 患者面朝下,趴在牀上,雙臂置於身體兩側,頭部、頸部、軀幹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吸氣,擡起頭部和胸部,讓頭部離開牀10~20釐米,並保持5秒鐘。以上爲一組動作,在動作過程中,吸氣和呼氣要均勻,動作結束後可休息片刻。患者可根據個人體力情況,重複5~10次該動作。

單腿小燕飛 患者面朝下,趴在牀上,雙手置於腰部或頭部前方,頭部、頸部、軀幹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吸氣,保持膝關節伸直,將一條腿緩慢擡離牀面10~15釐米,保持5秒鐘,然後慢慢放下,稍做休息後,對側腿做相同的動作。以上爲一組動作,患者可根據個人體力情況,重複5~10次該動作。長期訓練者,可將單腿擡高改爲雙腿同時擡高。

相關閱讀:生活中要注意什麼

術後,除了功能康復鍛鍊,患者在生活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飲食 在麻醉清醒後6小時,患者就可以開始飲用少量溫白開水,禁飲牛奶、豆漿等,避免腹脹。術後第一天早晨,如果患者噁心、嘔吐等症狀不明顯,可以開始進食流食,如米湯、稀米粥等,以促進胃腸蠕動,由少到多,逐量增加。若進食流食後無不適症狀,患者可以逐漸過渡到半流食,如稠米粥、面片湯、雞蛋羹等。在排氣後,若食慾尚可,患者可恢復到普通飲食,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避免暴飲暴食。

如果患者術後出現腦脊液漏,需要長時間臥牀,在進食時應採取側臥位,由他人協助進食。患者喝水時可使用彎頭吸管,不要心急,以免發生嗆咳。出院後的飲食以清淡爲主,避免喝咖啡或濃茶,不宜食辛辣食物。

換藥 患者出院後,應每3天給傷口換藥一次。正常情況下,術後2周傷口就可以拆線。患者在拆線後,應觀察3天左右,若傷口癒合情況良好,就可以揭開紗布,正常洗澡。

就診 患者在出院後,如果出現四肢活動能力明顯下降或四肢感覺明顯減退等情況,就應到醫院就診。如果沒有異常情況,那麼,在術後3個月內,應正確使用支具,按照康復方法進行鍛鍊。如果複查發現內固定螺釘等無移位及其他情況,患者就可以考慮摘掉支具,逐漸恢復正常活動。

來源:《老年健康報》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趙宇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 李春旭 高晨郜

策劃:王俊聰 譚嘉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