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買還是不買?
隨着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購買包裝食品或判斷食品是否新鮮時會關注產品的保質期。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食品包裝袋上的出廠日期和保質期是評價食品品質最直接、簡單的指標。
近幾年,很多大型超市紛紛設立了“臨期食品”貨架,打折銷售臨近保質期的食品。臨期食品能不能買?回答這個問題,要看食品的類別和狀態,有些臨期食品不易變質,可以食用,而有些“放不住”的臨期食品,還是不買爲宜。
一、食品劣化,無法避免的過程
食品的品質劣化是由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化學反應及食品自身的代謝作用引起的,是一個緩慢而漸進,卻又無法避免的過程。有些劣化過程對人體相對安全,僅是外觀、口感劣變,營養價值降低,並不會引起實質性的危害。有些劣化過程則對人體有害,如某些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高油脂食品中的油脂氧化、酸敗而產生過氧化物,某些食品成分分解產生有害物質等。
通常情況下,食品的感官劣變和有害物質的產生是同時發生的。所以,食品一旦出現明顯的感官變化,無論是否處於保質期內,都不能再吃了。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實際上也處於緩慢的劣化過程中。接近保質期的食品,各方面指標肯定不如剛出廠的食品好。
二、臨期食品安全嗎?
爲了保護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食品生產者會結合所生產食品的特性做一些實驗,並根據實驗結果確定最適宜食用的期限,標註在食品標籤上。在此期限內,生產者要儘可能保證食品感官接近食品出廠時,且不允許有有害物質生成。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種類食品,其保質期受產品工藝、原料種類、配方等的影響而有所差別。保質期相當於生產者對消費者做出的承諾。如果在這個期限內,消費者吃出了問題,生產者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通常情況下,食品的保質期要比真正發生“變質”的時間短。從這個角度來看,臨期食品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且經濟實惠。
需要提醒的是,保質期是指在正常貯存條件下保證食品最佳質量的時間。食品的貯存條件極大地影響着食品劣化的速度,高溫、高溼、頻繁的搬動容易加速食品變質。應儘可能按照食品標籤的提示正確存放食品,如冷藏貯存、避光保存、陰涼處保存等。如果貯存條件不適宜,食品很有可能在保質期內就會變質,臨期食品就不再安全。
三、買不買臨期食品,要看類別
食品臨近保質期,意味着食品色、香、味已不是最佳狀態。
不同食品的劣化速度不一樣。像奶茶、果汁、糕點等營養豐富、含水量高的食品,一旦滋生微生物,變質的速度非常快。這類臨期食品最好謹慎購買。如果買回家後因未盡快食用而“過期”,就不要再“冒險”食用。
水分含量低的食物,如烤魚片、方便麪等,以及罐頭食品、冷凍食品等微生物不易生長或生長速度較慢的食品,安全性相對高一些。這類臨期食品若外觀正常,通常可以放心購買。
四、食品過期了,有什麼妙用嗎?
很遺憾,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但是可以借鑑國外的做法,變廢爲寶,將過期食品打造成其他生產原料。已腐敗變質的過期食品已無利用價值,應及時進行無害化銷燬處理。家庭應理性購買臨期食品,買回家後應儘快食用,避免過期。
本期作者:趙力超 李清嵐
審稿:趙力超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