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養生,注意這四點!

芒種養生,注意這四點!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也預示着盛夏大幕即將開啓,繁花落盡,人間芳菲歇;換之登場的是青梅五穀,陰濃綠葉厚。

芒種節氣裏,氣溫升高降水多,空氣溼度增加後,人們難免感到不適。養生要遵循以下幾點:

芒種到夏至節氣是一年中陽氣逐漸浮盛、陰氣內藏的階段,起居上要重視睡子午覺。子時是指晚上23:00~1:00,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屬肝經循行之時;子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效果也最佳。午時是指中午11:00~1:00,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是氣血流注心經之時;午時睡覺,有利於人體養陽。

因此,雖說夏季要晚睡早起,但晚上睡覺時間不應超過23:00,中午11:00~13:00間宜小憩,以0.5~1小時爲宜。

芒種節氣氣溫高,暑氣繼升,耗氣傷津,所以要及時補充體液,健康飲水尤爲重要。當下,各種養生茶成爲時尚,簡單一點的如菊花茶、苦丁茶、枸杞茶,複雜一些的有養肝茶、解酒茶、減肥茶等。特別是年輕的上班族忙裏偷閒,喝“養生茶”以修身養性。

殊不知,茶有茶道,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茶,成分越複雜的養生茶,選擇更需謹慎。如體胖痰溼較重之人,雖患脂肪肝、高血壓,但脾氣素弱,不宜常服苦丁茶、菊花茶、決明子茶等,以免傷及陽氣;體瘦陰火較甚之人,即使肢冷畏寒,但溫補會助火傷陰,肢冷畏寒並非真象,不宜常服肉桂茶、人蔘茶、桂圓紅棗茶等。因此,炎炎夏日喜歡喝茶的朋友不妨諮詢一下正規醫院的中醫師,以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養生茶。當然,養生不必拘於杯盞之間,淡茶爲好,白開水最爲健康。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應當清淡,不肥膩厚味,多食雜糧,不過多食用熱性食物,以免“火上加油”。同時,可以飲用酸梅湯、綠豆湯等消暑飲品。

芒種節氣還推薦一款時令水果——桑椹,它又被稱爲“民間聖果”。桑椹入胃,能補充胃液的缺乏,促進胃液的消化,入腸能促進腸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因而有補益強壯之功。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孩不宜多食桑椹。桑椹性偏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鮮食桑椹以紫黑色爲補益上品,未成熟的不能食。

芒種過後溼氣重,這樣的氣候特點對於人體來說,容易滋長體內的溼熱,導致溼熱困脾的,人體容易出現睏倦、乏力、厭食等表現。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具有祛溼作用的食物及適宜芒種時節食的菜餚、粥品。

薏苡仁: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溼痹痛、脾虛泄瀉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等功效。適用於暑溼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苦瓜: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涼拌二瓜

製作:黃瓜、西瓜皮各適量。將黃瓜洗淨切條,西瓜皮去掉外面翠衣,切條。加鹽、味精等調料醃製10分鐘後,點入香油後即可食用。

黃瓜具有清熱利水的作用,中醫古籍中將黃瓜用於治療四肢浮腫,火眼赤痛等疾病;西瓜皮的作用是清熱生津、利尿解暑。通過簡單的調味,這道菜餚具有清淡的口感,同時又可以起到清熱祛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作爲夏季時節餐桌上的一道養生菜餚,是非常合適的。

需要注意的是:此菜餚偏寒,對於脾胃虛寒的人羣來說並不合適。

薏苡仁二豆粥

製作:薏苡仁、紅豆、綠豆各50克。上述食材洗淨入鍋,加適量的水,小火煮成粥即可食用。

薏苡仁具有利水滲溼、健脾消腫的作用,紅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而綠豆具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的作用。現代營養學認爲,這三種食材中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還含有維他命B、鉀等容易隨汗液一同流失的營養素。在炎熱易出汗的夏季,喝上一碗這樣清暑去熱、滋養脾胃的粥品,對維持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此粥中所含食材均爲主食,對於糖尿病人羣來說,要控制熬煮的時間和進食量,具體可諮詢專業的營養師來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爲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爲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煮梅: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能。但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掛艾草:到了芒種時,天氣變得越來越熱,出現了許多的蒼蠅和蚊子,爲了驅趕蚊蟲,並且這個時候端午節也快要到了,人們就有了在芒種時節掛艾草的習俗了。

文: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喬會秀、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魏幗、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傅慧婷、唐山市中醫醫院西院區心血管科四病區副主任馮偉

來源:健康中國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