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油瓶爲什麼如此“反人類”?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拿蠔油做菜,例如蠔油香菇,蠔油雞翅,蠔油豆腐等。那麼蠔油是什麼油?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它的包裝爲什麼一直被人們吐槽?今天我們就來一一瞭解這些問題的答案吧!
蠔油是什麼?
蠔油,又稱“牡蠣油”,原本是我國廣東、福建、臺灣等地的傳統調味品,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步入了千家萬戶。
廣東稱牡蠣爲“蠔”,閩南地區稱爲“蚵仔”。在北方,大部分人們稱作“牡蠣”或“海蠣子”。它衍化於侏羅紀,在島與周圍的海牀、岩石上形成礁狀物。牡蠣在我國廣東地區、北方沿海等地均有生產,分爲人工養殖和天然生長兩種。它味道鮮美,可以生食,加工乾製即可製成礪豉,、蠔粉等。蠔油,就是以原蠔汁爲原料加工精製成的複合調味品。蠔油同時也是一種極佳的營養品,近年日本對蠔油備受推崇,在歐美等國中國風味興起,蠔油也很受歡迎。
蠔油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蠔油的製作流程如下片的圖片中所示。可以總結爲以下幾個過程:
第一步就是將牡蠣去殼。去殼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將牡蠣加熱,牡蠣韌帶收縮,貝殼張開,此時剝殼的操作簡單易行,但是這種方法會導致牡蠣汁液流失。爲了提高成品的品質,一般剝殼會採取“生剝”,也就是用薄金屬板把牡蠣撬開,採取蠔肉。
2.洗滌
新鮮的蠔肉取出來之後,用食鹽水浸洗,把肉上附着的貝殼清洗掉,撈起以後晾乾。
3.熬煮
晾乾後的牡蠣肉,加食鹽置於加熱釜上熬煮一小時,過濾之後將牡蠣肉曬乾成爲幹品。幹品經過調味、滅菌之後可以做成罐頭。
4.濃縮
過濾後的汁液加熱濃縮,使汁液中的含鹽量處於25%左右,這樣就得到了“原液”。
5.配製
將原液加入各種調味品、食品添加劑,充分攪拌以後裝入瓶中,就得到了成品。
蠔油的顏色爲什麼是紅褐色?它爲什麼這麼粘稠?其實,在蠔油的加工過程中,要將其進行改色、增稠、增鮮的操作。
1. 改色
蠔油等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在加工的過程中,容易發生一種反應,稱作“非酶褐變”。這個反應通常在高溫下進行,包括許多的化學反應。我們爲什麼要對蠔油進行改色呢?原來,用牡蠣作爲蠔油的原料時,色澤非常灰暗,外觀也不佳。利用“焦糖反應”、“美拉德反應”可以達到蠔油改色的目的。
2.增稠
我們爲什麼要將蠔油弄得這麼粘稠?原來這是因爲我們製作好的成品很容易分層。將一定比例的澱粉、食用羧甲基纖維素鈉作爲增稠劑,可以使得我們製作出來的成品不分層,並且具有着濃厚的外觀,提高產品的質量。
3.增鮮
蠔油的的成分比較複雜,除了含有各種遊離的氨基酸之外,還有糖原、低肽、琥珀酸等成分,它們共同構成了蠔油的獨特風味。蠔油之所以具有鮮味,是由於穀氨酸加上各種氨基酸、有機酸形成的。由於IMP、GMP等核苷酸關聯化合物同穀氨酸有相乘作用,所以添加一定量的I+G可以對蠔油整體的鮮味進行調整。
蠔油瓶子爲什麼如此“反人類”?
平時下廚的人們都有這樣一個感覺:蠔油這麼粘稠,蠔油瓶子又笨重,做菜時想放一點蠔油,不是甩不出來,就是一甩一大堆。不僅如此,蠔油倒出來時,瓶口會沾一大堆黏黏的蠔油,堵在瓶口下不去,在臺面上墩幾下,瓶中的氣泡會頂出來,“啪”得一聲炸掉一個大蠔油氣泡,濺得到處都是。每次做菜最怕用到蠔油,每次用完都很“心累”。那麼,爲什麼要拿玻璃瓶當包裝?
有網友開玩笑說:這是蠔油生產商家的一種營銷策略,讓你每次使用蠔油時,一放就放很多,用得快,買得勤,商家賺錢也多。真的如此嗎?
其實,這是因爲蠔油中含有有機酸,而商家採用的玻璃瓶耐腐蝕性高,並且在用完後可以回收利用,環境友好,成本低。因此我們看到市面上很少見到安裝按壓吸管,瓶口做得也非常小。這樣可以避免蠔油的對包裝的腐蝕和自身的酸敗。
看來,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包裝上竟然有這麼多的小知識,這也是爲什麼大部分蠔油包裝都採用小口玻璃瓶的原因了。那麼我們在倒蠔油時,怎麼才能避免倒不出來,或者弄得到處都是呢?
我們在倒蠔油時,避免將蠔油充滿瓶口位置,給其留一些空隙,這樣蠔油就可以緩慢流出。在倒完蠔油後,我們可以將瓶身旋轉,使掛在瓶口的蠔油自動回落到瓶中,這樣就可以避免弄到外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