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就是測不準?快看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世界高血壓日
高血壓來的時候往往靜悄悄的,
等出現明顯的症狀時,
往往已經積重難返,
只好靠藥物來“救援”。
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
樂享受美好生活,從測量血壓開始。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幾乎在每一個家庭當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以前高血壓人羣主要集中在高齡階段,如今可以說是“老中青”一視同仁了。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18歲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爲23.2%,患病人數總計達2.45億。也就是說,每4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
高血壓不僅僅是血壓高這麼簡單,還是心臟病、腦卒中、腎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的狡猾之處在於初期沒有太多明顯的症狀,而是通過日積月累蠶食心血管系統。
研究顯示,高血壓造成了50%的患者心血管病發病和20%的患者心血管病死亡,對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我們必須正視這個“沉默的殺手”!
隨着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更多的注意力也從治療轉向預防。定期測量血壓能夠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血壓情況,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高血壓
可防可控可治
隨着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國高血壓防治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的控制形勢依舊嚴峻,特別是在35歲~44歲的青壯年羣體中,高血壓的患病率已達15%。
雪上加霜的是,高血壓“後備軍”也洶湧而至,高血壓前期(血壓在139~120mmHg/89~80mmHg)患病數超過4.35億人,相當於每兩個成人中就有1人處於高血壓前期。此類人羣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會在15年內發展爲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病發病風險也明顯增高。
在門診,經常聽到患者說:“高血壓司空見慣,是無法避免的,就像人一定會衰老一樣。”聽起來多少有些心灰意冷。實際上,高血壓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甚至是心血管內科治療效果最好的疾病之一,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準確測量
記住“三步走”
測量血壓並不難,但也是一件技術活。
第一,要選用符合標準且經過驗證的血壓計,定期對血壓計校準。血壓計的種類有很多,家庭自用優先推薦“上臂式全自動示波法電子血壓計”。對於兒童、孕婦、臂圍>42釐米者、心律不齊患者等特殊人羣,應使用單獨驗證的血壓計。
第二,適合臂圍的袖帶對於準確測量血壓至關重要,太鬆、太緊都會影響測量結果。自動化電子設備可根據設備的操作指南選擇適宜的袖帶尺寸。
第三,測血壓時氣囊的中心應放在肘前窩的動脈血管搏動處,袖帶的下端位於肘前窩上方2釐米~3釐米。袖帶頂部和底部鬆緊適宜,以下方能容納一根手指爲宜。
血壓測量
細節決定成敗
血壓測量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只有面面俱到,才能獲得更加準確的測量結果。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
房間安靜,溫度適宜。
2
測量前30分鐘避免吸菸、喝咖啡、進食和運動。
3
保持坐姿並放鬆3分鐘~5分鐘。可以倚靠在椅背上,雙腿不交叉,雙腳平放於地面。
4
測量血壓期間,測量者和被測者應避免與他人交談。
5
手臂裸露放在桌子上,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
6
一次測量2個~3個血壓讀數,兩次讀數間隔爲1分鐘,然後取平均值。
7
初次測量血壓,左右上肢各測一次,選擇血壓較高的一側爲測量手臂。
8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的左上肢血壓略低(左撇子正好相反),但雙臂血壓相差應不超過10mmHg,否則可能存在異常。
通常情況下,大家選擇早上起牀後1小時內測量血壓,注意應在服用降壓藥物之前測量。
如果想在晚上測量血壓,那麼建議在晚飯後、上牀睡覺前進行。
如果高度懷疑自己血壓不穩,可以連續3天~7天測量血壓予以鑑別。而對於血壓相對穩定的高血壓患者,每個月至少要測1次。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我國家庭血壓監測指南,家庭血壓的平均值≥135/85mmHg時,可以確診爲高血壓,或血壓尚未控制;當診室血壓≥140/90mmHg,而家庭血壓<135/85mmHg時,可診斷爲“白大衣性高血壓”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壓”;當診室血壓<140/90mmHg,而家庭血壓≥135/85mmHg時,可診斷爲“隱匿性高血壓”或“隱匿性未控制高血壓”。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 汪芳
策劃: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