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戶外運動的“殺手”——失溫症
近日,在甘肅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期間,因遭遇突發惡劣天氣,造成部分參賽選手傷亡。
這些選手發生意外的主要原因是失溫症。
那麼,什麼是失溫症?它是怎麼發生的?
失溫症主要有什麼表現?需要怎麼救治呢?
失溫症又稱低體溫症,描述當人體核心溫度低於35.0℃時的現象(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失溫症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第一個最常見的原因是暴露在極低溫的環境中;另外一個原因是處於任何一種抑制體內產熱機制或增加失溫速度的情況下。
失溫症按嚴重程度可分爲三期
失溫症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爲輕、中、重三期。
第一期(輕度失溫):體溫降至32℃~35℃。在這一階段,人體會顫抖、雙手麻木、無法完成複雜動作;遠端肢體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呼吸快而淺;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它是嘗試使毛髮豎立起來形成隔熱層。失溫者可能感覺疲勞和腹部疼痛、視力困難,有反常的尿多。有時候失溫者反而有溫暖的感覺,但事實上這是失溫症將要發展到第二期的信號。一種測試病情向第二期發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觸,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階段。
第二期(中度失溫):體溫降至28℃~32℃。肌肉不協調更明顯,人的行動更遲緩、困難,伴有步伐不穩、方向感混亂。淺層皮膚血管繼續收縮,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溫度。失溫者面色蒼白,脣、耳、手指和腳趾的顏色可能變藍。出現反常脫衣現象,這是身體自身調節機制失衡,原來始終收縮的周圍血管擴張,導致短暫“熱起來”的錯覺。
第三期(重度失溫):體溫降至大約28℃以下。肌肉顫抖通常已停止。說話困難,思維遲鈍。暴露的皮膚變藍、肌肉協調能力幾乎完全喪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脈搏和呼吸顯著減慢,可能發生心率過快或心房纖維性顫動,最終導致心肺衰竭。
應對失溫要記住兩點
第一,去除導致失溫的原因
遭遇失溫時最關鍵的,是首先去除導致失溫的原因,其次根據失溫的不同階段做不同處理。因爲失溫跟溫度、溼度、風力都有關。所以應該儘快進入避風避雨場所,換上乾燥衣物。有條件時保溫轉運至專業醫療救治場所。
第二,分級復溫,循序漸進
復溫的處理要遵循分級、溫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專業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對身體的危害。
1.輕度失溫:將失溫者轉移到避風、避雨的安全地帶,將人體與地面隔絕開來,更換乾燥衣物。要避免對周圍的肌肉(如手足)按摩,因爲外周低溫的血液回到內臟會帶來更多傷害。可以烤火取暖,或者使用加熱毯和室溫加熱,室溫推薦在28℃。
2.中度及重度失溫:需要對軀體核心區加熱復甦,可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區給予保溫袋加熱,如在醫療場所可用溫熱等滲液體腹腔沖洗。在缺少這些條件時,應嘗試可能的其它復溫方法,同時儘快實施轉運。現場救援主要是做好身體的包裹,用輕柔的手法擔架轉運。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給中重度的失溫者進行四肢加熱或者喝熱水,因爲大量低溫血液回到循環,會帶來低血壓和溫度進一步降低,增加失溫者死亡的風險。
另外,對於失溫患者的搶救,不要輕易放棄。中重度失溫對身體組織,尤其是大腦神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能會出現類似“假死”的狀態:瞳孔放大、沒有痛覺、心率和呼吸減慢,但實際上人還活着。只有當失溫者的體溫接近正常,仍沒有生命體徵的纔可宣告死亡。
失溫是嚴重的急性傷害事件,死亡率高,所以預防很關鍵。不要長時間待在寒冷環境中,確保穿着足夠保暖的衣物,被雨打溼衣物後,要儘快換下溼衣服。
參加戶外越野運動的人們,應當提前熟悉當地天氣情況,根據天氣狀況做好合適的衣物準備;按照要求攜帶各種強制安全裝備;瞭解賽道中途的補給點設置和呼叫救援方式;進食攜帶足夠的高熱量食物;遭遇突發惡劣天氣,要及時躲避,及時撤離求救;不要憑僥倖一味堅持。
一旦遭遇失溫,需要及時到急診科或燒傷科緊急處理治療。
作者|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 王成
審稿|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 趙斌
策劃|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