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蜜蜂、蛇……動物致傷別慌,正確處置有招兒
健康大家談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見到貓、狗抓咬傷,其實動物致傷很普遍,還包括毒蛇咬傷、蜂蜇傷、螞蟻蟄傷、海洋動物致傷等。雖然動物致傷在生活中發生概率相對較低,但是這些動物致傷後可能會導致狂犬病、破傷風、中毒和嚴重過敏反應,甚至死亡。
近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副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王傳林教授做客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指導、健康報社和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主辦的“健康大家談”直播活動,爲大家帶來了動物致傷的解決辦法。
狂犬病 要重視也不必恐慌
01在今天狂犬病似乎是一個“聽得多、見得少”的疾病,日常生活中面臨狂犬病的風險是否已經降低,甚至基本沒有了?
王傳林教授:現階段我國狂犬病防控已取得顯著成效,狂犬病發病數逐年下降,根據國家疾控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的狂犬病發病數爲157多例,2022年約130例左右。雖然狂犬病的防控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狂犬病發病數的降低不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面臨的風險就沒有了。
當下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也越來越頻繁,但很多野生哺乳動物是傳播狂犬病的高風險動物,比如狐狸、貉、狼等動物,被這些動物致傷後罹患狂犬病風險還是很高的。
狂犬病屬於致死性疾病,病死率幾乎100%。我們一定不能忽視狂犬病的預防,因爲一旦患病,即使是在醫療技術發達的今天,也依然是無力迴天。但我們也無需過度恐慌,因爲致傷後進行規範的狂犬病暴露後處置幾乎100%可以預防狂犬病。
02如何判斷傳播狂犬病的高風險動物和低風險動物?
王傳林教授:根據我國傳播狂犬病動物致傷流調分析,被以下動物致傷不做任何處理,傳播狂犬病風險比較高,也就是我們稱之爲狂犬病“高風險動物”包括:
1、犬和貓(包括流浪和家養);
2、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動物,主要是指食肉哺乳動物;
3、蝙蝠。大家尤其要注意蝙蝠可以傳播很多疾病,我們認爲只要接觸蝙蝠就需要進行規範的狂犬病預防,因此遇到蝙蝠時切記不要用手觸摸。
被以下動物致傷後,雖然傳播狂犬病的概率極低,但理論上是存在風險的,這類動物我們認爲是狂犬病“低風險動物”包括牛、羊、馬、豬等家畜,兔及鼠等兔形目和齧齒目動物。
目前資料顯示,非哺乳動物是不傳播狂犬病的,如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雞、鴨、鵝、魚類、鳥類、鳥類、爬行動物等,被這些動物致傷後不需要預防狂犬病。
但是不管被何種動物致傷,我們都要重視,要及時前往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規範的處置,因爲動物致傷不僅僅會傳播狂犬病,還可能造成傷口感染、傳播其他疾病,很多動物造成人中毒及過敏的發生,甚至會出現過敏性休克而造成嚴重後果。
03面對狂犬病,哪些人羣屬於高風險人羣?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保護自己?
王傳林教授:根據資料顯示,在我國兒童和老年人是狂犬病高發人羣,他們往往是因爲風險意識相對薄弱,因此應更多的關注。
有機會暴露於狂犬病病毒或頻繁接觸狂犬病高風險動物的人是高風險人羣,如接觸狂犬病病毒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涉及狂犬病患者管理的醫護人員、狂犬病患者的密切接觸者、獸醫、動物馴養師,以及經常接觸動物的農學院學生等。對於這些人羣,我們建議他們提前接種狂犬病疫苗,也就是所謂的進行暴露前預防。
此外,到狂犬病高發地區旅遊的遊客、居住在狂犬病流行地區的兒童和老年人,也可以考慮進行暴露前預防,以防不測。
皮膚黏膜有破口就要警惕破傷風的發生
04破傷風是什麼?對人的傷害有多大?
王傳林教授:破傷風不是傳染病,但卻是每個人都需要關注和重視的疾病,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提前預防破傷風,因爲生活中受傷的機率是非常大的,而破傷風的致病因子(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
破傷風的發生是由該細菌經皮膚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體後,在局部缺氧環境下細菌繁殖並分泌毒素,從而造成人中毒的一種嚴重疾病。所謂的“廣泛存在”,是指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可以存在於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各處,比如土壤、灰塵、污染的水,也可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的腸道、糞便中。
破傷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重症破傷風若不經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病死率幾乎100%。目前全世界破傷風平均病死率爲30%~50%。在我國,即便是醫療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經積極的治療,病死率也在10%左右。
05大自然中破傷風梭狀芽胞桿菌廣泛存在且難以被徹底消滅,那麼該如何預防破傷風?
王傳林教授:正是因爲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廣泛存在,每個人生活中受傷的機率很高,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提前預防,就是提前接種含破傷風類毒素的疫苗,就因爲如此,我們國家第一時間把百白破疫苗納入國家計劃免疫,這就是主動免疫,它可以爲我們的身體提供一個長時間的保護。
一般情況下,全程免疫(接種過三針及以上破傷風疫苗者)後體內破傷風抗體維持很長時間,一般至少5年~10年,因此5年以內受傷,無需額外預防破傷風;超過5年,遇到污染傷口,雖有破傷風感染風險,由於接種過破傷風疫苗,體內有記憶免疫,因此只需要加強一針破傷風疫苗即可快速提升我們體內的破傷風抗體水平,從而給機體一個很好的保護;超過10年,無論何種傷口,即使很輕微的受傷也需要加強一針破傷風疫苗。
對於既往從來沒有接種過破傷風疫苗的人,遇到輕微的受傷,因罹患破傷風風險很低,只需要完成破傷風免疫注射即可很好的避免破傷風的發生,遇到嚴重受傷或者傷口不嚴重但污染比較嚴重,如動物致傷或受傷後接觸過土壤、人或動物的糞便,罹患破傷風的風險比較高,此時需緊急使用破傷風被動免疫製劑(破傷風針)給一個臨時的保護,同時需要完成破傷風疫苗接種,給予我們的機體長期的保護。
動物致傷後要重視傷口沖洗
06動物致傷後,該如何正確處理?
王傳林教授:任何外傷都需要評估生命體徵,都需要首先保證生命安全。
如果受傷後出血不明顯,可直接對傷口進行沖洗,沖洗最好是使用無菌的生理鹽水,如果沒有生理鹽水,使用清潔的水或乾淨的飲用水可以代替,沖洗結束後,用乾淨的布或者毛巾覆蓋住傷口後儘快到醫院就診。
有明顯出血,則需要先壓迫止血,一般要壓10分鐘左右,然後再對傷口進行認真沖洗,
如果傷得比較重,壓迫止血效果不佳,則需儘量壓迫止血的同時儘快就近就醫,防止發生失血性休克。
傷口沖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尤其是動物致傷後更需要重視傷口沖洗,因爲動物口腔內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有些動物還是有毒動物,部分人羣對動物的分泌物還存在過敏,第一時間(越快越好)沖洗能夠大大的降低傷口內致病微生物、毒素以及造成人體過敏的異體蛋白的含量,從而減少致傷後併發症的發生。
07在野外被蛇咬傷,你該怎麼辦?
王傳林教授:在野外一旦不幸被蛇咬傷,您及時做以下幾件事情,就可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
1.脫險,立即遠離咬傷區域,切勿試圖捕捉和追打蛇,防治被多次咬傷,如果蛇咬住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離開;
2.儘量記住蛇的形態,如:蛇頭、蛇體、斑紋、顏色等特徵,爲後續醫療救治提供準確信息,有可能的話儘量拍照留存;
3.第一時間去除受傷部位的各種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鐲、手錶、較緊的衣褲、衣袖等,以免肢體腫脹後難以取下;
4.保持鎮定,切忌大喊大叫來回跑,因爲會造成導致血液循環加快,加快蛇毒在體內的吸收;
5.第一時間用清潔的水沖洗,沒有水時可以用乾淨的紙巾擦洗傷口,儘可能降低傷口內的毒素含量;
6.儘量保持制動,可以用樹枝或夾板固定受傷的肢體,局部可加壓包紮或遠離近心端包紮,減緩毒素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加壓包紮時間不能超過2小時,以免肢體因長時間缺血發生壞死;
7.避免盲目切開傷口,以及用冰塊直接接觸傷口,或用火灼燒傷口,傷口表面儘量不使用其他藥品,以免加重損傷,也切勿試着用嘴吸出蛇毒。
8.第一時間就近就醫。
08春夏季昆蟲開始活躍,如何避免或預防昆蟲致傷?
王傳林教授: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昆蟲,而且有些昆蟲是有毒或帶有致病微生物的,在野外活動,或者進入草叢、灌木叢這些地方時我們要儘量穿長袖長褲,做適當的防護,以免被不明都動物或者昆蟲咬傷。如進入蜂類活動區域,儘量避免使用香濃的化妝品,避免在蜂巢附近活動,適當塗抹防治蚊蟲叮咬類的藥水等。
一旦遭遇蜂羣攻擊,不要四處亂跑,應就地蹲下,用衣物遮擋頭和身體其他裸露部位,等待蜂羣攻擊平息後再離開。萬一受到胡蜂蜇傷,立即挑除尾刺,切記不可擠壓傷口以免毒液擴散。胡蜂的毒液爲鹼性,傷口可用食醋等弱酸性物質沖洗,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另一個比較高發的動物致傷是蜱蟲咬傷。被蜱蟲咬傷後,最好不要自己生拉硬拽地強行去除蜱蟲,也不能用手指將其碾碎,可以用酒精或碘酒塗抹於蟲體,使其死亡後,用鑷子貼近皮膚,夾住其頭部,慢慢向上拉,將蟲體完整取下。取下蟲體後,先用乾淨的水沖洗傷口,再做局部消毒處理。實際操作中,完整取出蜱蟲比較困難,而且蜱蟲可能導致很多傳染病,因此被蜱蟲叮咬後,還是建議儘早就醫。
醫者名片
王傳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副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國家免疫規劃狂犬病疫苗技術工作組副組長、百白破疫苗技術工作組副組長,國家藥典委員會特聘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成員專家。兼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狂犬病預防控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急診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常務委員、急診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鑑定專家庫成員,北京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委員會委員,《中華實驗和臨牀病毒學雜誌》編委等。
“健康大家談”簡介
爲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推進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持作用,爲人民羣衆提供科學的健康科普知識,2020年初,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向社會公佈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名單。爲動員專家積極參與科普活動,形成系列品牌,專家庫管理辦公室將開展“健康大家談——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系列直播活動”,由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具體實施,力爭聚合國家級專家資源,打造精品科普欄目,並通過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矩陣進行推廣,擴大權威科普內容傳播。
策劃:方彤
文字:王建影 馮予時(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