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告訴你,潰瘍性結腸炎有多厲害?

這篇文章告訴你,潰瘍性結腸炎有多厲害?

最近潰瘍性結腸炎被網友熱議,如何預防這一疾病的發生?如何早期識別?患者如何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健康中國”帶給你權威解答。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潰瘍性大腸炎,和克羅恩病一起統稱爲炎症性腸病,是腸道的終身性免疫類疾病。它原本在歐美髮達國家更爲多見,但最近十多年在我國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患病人數增長了數十倍,已經不再是一個罕見病。

目前其病因尚未確定,根據醫學數據推測,潰瘍性結腸炎與腸內菌羣、自身免疫力有關,飲食習慣的突然改變也可能會致病;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歐美結腸炎患者當中,大約有20%的近親屬都曾有潰瘍性結腸炎;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診斷尚無“金標準”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輕重不等、症狀表現多樣。典型症狀是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等。患者往往需要不斷的上廁所,但上完廁所後仍“意猶未盡”,老想着再去廁所蹲一會。除了腸道問題,皮疹、肝臟損害、關節炎、脫髮、骨質疏鬆、眼部炎症等症狀也可能出現。最讓人恐懼的莫過於,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能會癌變,病程大於20年的病人發生結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了10~15倍。

正是由於它的變化多端、善於僞裝,醫生需要通過臨牀症狀、抽血檢查、大便檢查、CT、磁共振、胃腸鏡、病理檢查多種方式,進行綜合判斷,排除其他容易混淆的疾病,方能給出診斷。

嚴重併發症可致命

潰瘍性結腸炎最嚴重的結果爲:併發大出血,其發生率爲1.1%~4.0%。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癥亦是重要原因;腸穿孔發生率爲1.8%左右,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可引起瀰漫性腹膜炎;合併中毒性巨結腸且伴嚴重毒血癥;息肉併發率爲9.7%~39%,常稱這種息肉爲假性息肉,可分爲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患者可併發結腸癌變。

病情可控但不能治癒

潰瘍性結腸炎雖無法治癒,但卻是可控的,被識別出來後,就應該馬上進入治療階段,治療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糞菌移植、外科手術等都是對抗潰瘍性結腸炎的有力武器。

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目的是控制炎症, 常用的藥物有四大類,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皮質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中藥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選擇藥物治療,從而緩解症狀。但若藥物還是起不到療效,又或者大量出血、潰瘍穿孔以及存在癌變可能時,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疾病管理很重要

潰瘍性結腸炎是終身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尤爲重要。好的自我管理可以減少疾病復發,減輕疾病活動。

1.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避免熬夜,每晚應連續睡足7~8小時。

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注意衣着,保持冷暖適中。

3.少量多餐,建議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維他命含量高的食物。不食生、冷、油膩、牛奶及奶製品、多纖維素的食物。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

4.戒菸戒酒,合理規範使用抗生素,減少非甾體消炎藥的使用。

5.保持心情舒暢,緩解精神壓力,避免情緒波動。

除了上述這些方法來積極控制結腸炎,爲了防止結腸癌的發生,還要定期複查腸鏡。起病8~10年的所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病情如何,都要做一次腸鏡複查。

特別是發病早、病情重、腸道病變廣泛、有結腸癌家族史、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患者,癌變風險高,要更早、更頻繁的複查腸鏡!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 羅學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消化內科 陳立平 肖芳

策劃:王丹 譚嘉編輯:王建影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