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使老年癡呆增加4%,這樣的危險因素還有11個,快拿小本本記下來!
有這樣一羣“老小孩”
他們不記得自己是誰
他們經常忘記回家的路
他們的記憶化作流沙
親人變得陌生
心智有如孩童
世界重新歸零
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我國85歲以上老齡人口中,1/3患有老年癡呆症。
無論對於患者本人還是身邊的親人,老年癡呆症都是不可逆的挑戰。我們能做的,只有積極預防、規範治療,用力拖住它的腳步,慢些,再慢些——
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全國“”敬老月”。讓我們從健康開始,一起愛老敬老。
Q1
如果家人得了老年癡呆,自己有可能得病嗎?
A
一般不會。
大部分癡呆患者是散發性疾病,總體遺傳性的因素不到3%。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患病率和正常人羣幾乎一樣。但是,如果家族中連續幾代人都患有這一疾病,或者父母雙方甚至父母及家中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也患有這一疾病,那您的家族有可能攜帶這一疾病的基因,需要提前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檢查。
Q2
老年癡呆能提前預測嗎?
A
大部分可以。
以常見的癡呆類型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爲例,這個疾病在正式有臨牀症狀之前15年甚至20年左右,其腦內就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可以通過特異性檢查來預測。比如可以通過檢測腦脊液內的Aβ或者異常磷酸化的tau蛋白,或者使用PET檢測腦內Aβ沉積的情況,來提前數年預測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
會不會患血管性癡呆,也是可以預測的。如果您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血管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那麼晚年發生腦血管病,甚至發展成血管性癡呆的可能性就很大。
Q3
睡眠不好,會引起老年癡呆嗎?
A
有可能。
睡眠後大腦內發生一系列週期性的變化,即小膠質細胞等細胞體積變小,腦內血流顯著減少,給出的空間被腦脊液大量充盈。通過大量的腦脊液循環,可以清除腦內產生的大量垃圾物質,例如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致病因素——β澱粉樣蛋白。因此,與睡眠好的人相比,睡眠質量差的人的大腦內往往會積累更多的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導致癡呆的發生。
Q4
皰疹病毒感染會誘發阿爾茨海默病嗎?
A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Joel.dudley團隊發表的研究表明,皰疹病毒可能在AD致病因素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900餘個人類大腦樣本,發現AD患者腦內普遍高水平存在兩種皰疹病毒亞型,即人類皰疹病毒6A型和7型。接着,研究者進一步確認了“病毒數量形狀基因座”與AD的相關性,結果發現,上述皰疹病毒中,特別是HHV-6A,影響諸多AD風險基因,導致AD的發生。
Q5
如何有效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A
《柳葉刀》國際癡呆症預防、干預和護理委員會於 2020年7月30日最新公佈了防治策略。該方案強調,不只老年階段,人生多個階段都有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因素。方案發現,約有40%的癡呆症病例可能歸因於12項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青少年時期:15年以上的教育,可以使癡呆的發生概率減少約7%。
中年時期:聽力喪失,可以使癡呆的發生增加8%;腦外傷,可以使癡呆發生率增加3%;高血壓,可以使癡呆增加2%;酗酒(每週飲酒超過21單位。目前醫學界建議健康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2個單位,即36毫升純酒精),可以使癡呆增加1%;中年肥胖,可以使癡呆增加1%。
晚年時期:吸菸,可以使癡呆增加5%;抑鬱,可以使癡呆增加4%;社會隔離(老年孤獨),可以使癡呆增加4%;缺少運動,可以使癡呆增加2%;空氣污染,可以使癡呆增加1%;糖尿病,可以使癡呆增加1%。
上述12種危險因素相加,可以使癡呆增加40%。但這些因素是可以預防的。所以,如果大家有意識地儘量規避這些危險因素,那麼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的概率,而且還有可能避免了患病的最終結局。難道不是很值得我們去努力嗎?
Q6
爲什麼治療老年癡呆的藥物研發如此困難?
A
過去10多年中,有數百種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研發,但失敗率超過99%。近幾年,國際上的研究機構對藥物研發的進展做了總結性的回顧,認爲其失敗可能和以下兩點有關。
其一,選擇了錯誤的干預時間。醫藥巨頭選擇的治療對象大多是已經有臨牀症狀的AD患者(即癡呆期AD患者)。由於AD是一個慢性退行性病變,在有明顯臨牀表現之前數10年,致病因素已經在腦內緩慢作用,神經組織逐漸被損傷。只不過早期神經組織損傷較少,因此沒有出現臨牀症狀。但是經過致病因素長期漫長的作用,腦內神經元被不可逆地大量破壞,患者纔出現臨牀症狀,這個時候已積重難返,很難找到有效藥物。
其二,選擇了錯誤的干預對象。既往的研究大多是針對老年斑內的Aβ蛋白。在Aβ的所有存在形式中,可溶性的寡聚體(Aβo)是最強的神經毒性物質,也是引起A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和突觸損傷的最主要物質。而纖維狀態的不可溶的Aβ與癡呆的嚴重程度無顯著關係,這也可能是爲什麼降低老年斑內的Aβ不能改善AD患者認知功能的一個主要原因。
目前,已經有研究機構開始調整了藥物研發的對象,比如選擇輕型症狀患者。部分干預後的研究發現,可以更有效地延緩患者的病情進展。
近年來,關於癡呆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是生物標誌物領域的許多新發現,比如通過腰穿檢查腦脊液,或者抽血檢查基因,或者早期行PET檢查腦內β澱粉樣蛋白沉積、或者tau蛋白異常磷酸化的情況,可以提前發現AD患者,甚至在發生癡呆臨牀症狀的數年之前。這樣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時間來提前干預,預防癡呆的發生。
作者:健康中國醫者名片項目入駐醫師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孫永安
製圖:樸沁瑩
策劃:吳衛紅 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