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名片|明天入伏,冬病夏治抓緊了解一下!
入伏啦!
7月中旬,各大中醫院紛紛陸續拉開“冬病夏治”的大幕
在解釋冬病夏治前,請大家先回憶與地球萬物生生不息的關鍵環節——自然界中水的循環。
水從冰川到海河再到陸地,在“固態—液態—汽態”間循環變化中滋養了萬物。而太陽就是推動生命之水循環變化的根本動力、“幕後之手”,於是就有了“萬物生長靠太陽”之說。
有趣的是,人作爲自然界中的一員,體內也存在“水的循環”,這種循環就是“精的循環”。人體內扮演“太陽”角色推動精的循環,實現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是“陽氣”。陽氣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之陽來自於父母,後天之陽通過藥物等補給。
人體陽氣與太陽一樣,無論男女在成年後均如拋物線般逐漸減少,並且現代人感寒涉水、嗜食生冷、貪涼、作息不規律的不良生活習慣加速了陽氣的損耗,導致體內寒飲、痰溼積聚不散,從而出現如虛寒性哮喘、慢性腹瀉、寒溼性骨關節病、痛經等的寒性疾病,這類疾病在陰寒較盛的冬季發病或者加重,此所謂“冬病”。
中醫理論對這類冬病的治則是“寒者熱之”,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熱之”治法的記載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和“長夏勝冬”,就是現代所說的“夏治”。
因此,“冬病夏治”指三伏天正是陽氣最盛,肺臟氣血通暢的時候,在人體的內外部環境都處於陽氣充盛狀態的有利條件下因勢利導,可以祛除寒邪、蓄養陽氣、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利於虛寒性疾病的康復。
冬病夏治以其“寒者熱之”的特性,主要用於治療陽氣不足的虛性、寒性疾病。
一般而言,冬病夏治疾病大致可分爲以下三類:
(1)肺系相關病症:鼻炎、慢性咳喘、慢性咽炎、虛人感冒等。
(2)痛症:頸肩腰腿痛、膝骨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網球肘、胃痛、痛經等。
(3)其他類: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遺尿等。
不同的疾病有相對應的穴位處方或藥物處方對症處理。
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頂峯。此時人體皮膚溫溼度最大,毛孔最爲開放,有利於藥物的透皮吸收,因此,三伏是進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
“三伏”是以農曆推算,於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爲初伏。今年的初伏是7月16日,中伏是7月26日,末伏是8月15日。假如錯過了三伏,也可選擇在當月農曆的庚日時間進行治療,也就是間隔10天/次,以達到鞏固治療的目的。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有穴位敷貼、穴位按摩、艾灸、針刺等。其中,最適宜自行操作的是艾灸。
可在醫院或藥店購買艾條,點燃後距離皮膚3釐米~5釐米,以能耐受、不燙傷爲度,每週2次~3次薰灼肚臍(神闕穴)、小腿外側的足三裏或足心處的湧泉,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穴位敷貼、針刺等療法對穴位定位操作有較高要求,不建議自行在家操作,需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避免發生危險。
天灸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稱發泡療法。它是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髮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網上購買天灸貼或天灸粉在家自行貼敷的做法是十分不妥的。
首先,天灸療效雖好,但並非適用於所有人羣;其次,穴位的準確與否關乎療效的好壞,非專業醫務人員難找準穴位。
再者,天灸治療時,醫生根據患者的病症辨證結果及不同體質等因素選擇不同的穴位,患者往往沒有醫學知識,對中醫的辨病、辨證不熟悉,治療效果就難得到保證。
以冬病夏治最常用的天灸穴位敷貼爲例,一般2歲以上的兒童或成人更適合。因爲幼童皮膚嬌嫩,且不能很好表達自身感受,要謹慎使用。
此外,“冬病夏治”治療方法均屬於溫熱、辛溫類型,對於平素有溼熱、陰虛、火熱的人羣則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火上澆油”。
作者:健康中國醫者名片項目入駐醫師、廣東省中醫院鍼灸科副主任醫師 羅丁
製圖:樸沁瑩
策劃: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