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關節,幫助患者重返自由人生
15歲的小周遭遇了一場車禍,因股骨頸骨折術後感染,導致他的股骨頭軟骨缺損,關節消失,大腿站立時處於彎曲45°畸形,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質量。
小周和家人輾轉全國多家醫院,醫生給他們的答覆大多是:這麼小的年紀,現在置換人工關節太早了,能保守治療的話,還是先拖一拖吧。即使要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也要等到成年了才能做,而且人工關節需要15年~20年換一次,並非一勞永逸。然而,保守治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無論如何取捨,對於這個年輕小夥來說都不是理想的結果。
經多方打聽,小週一家來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教授接診後,認爲小周的傷情刻不容緩,必須馬上安排手術。由於在車禍後長時間臥牀,小周的右腿肌肉已經出現了嚴重萎縮,臀部肌肉更是萎縮得幾乎不見了。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張長青教授爲患者小周進行了自體肋軟骨移植修復術,手術採用肋軟骨做關節軟骨的表面修復供體,通過塑形重建了股骨頭關節面。
通過術後的屈膝屈髖復健等,半年後患者小周獲得了能夠正常活動和行走的新髖關節,又可以重返校園,重返球場了。
深耕技術創新 不斷探索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被譽爲世界首例斷肢再植的誕生地、“中國手”的搖籃。聚焦的問題都是在找準羣衆需要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的結果。即使面對無數次失敗也不氣餒、不屈服,以孜孜不倦的精神讓創新最終應用於臨牀,這是一種持之以恆的使命感。
如今,經幾代人的努力,它已形成集創傷急救、疾病診治、康復、科普培訓及創新轉化爲一體的骨科中心。研發嚴重肢體損傷修復重建系列關鍵技術、骨壞死及股骨頸骨不連“中國解決方案”、複雜運動創傷韌帶修復技術體系、脛骨平臺骨折三柱理論等多項創新手術技術。
在這裏,骨科相關學科如創傷急救、骨科康復、骨與關節代謝性骨病、肌骨超聲、骨與關節影像、骨與軟組織腫瘤化療等也實力雄厚,堪稱“內外兼修,筋骨並舉”。
如果說學科發展需要平臺建設作爲支撐,那麼科研的發展、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樣需要在學科平臺層面來討論,其中,傳承、創新、發展無疑是核心內容。
基於臨牀學科發展以及科室高效運營,建立一個符合客觀規律和實際情況的運行機制非常關鍵。讓每個醫生都能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興趣去從事科研工作,並且做有效率的研究。
其中,“效率”如何體現?這又回到了我們發展的主線上來:致力於解決臨牀疑難複雜疾病診療中發現的問題,通過科研與應用相結合,不斷推進技術的發展。這樣的科研創新,纔是與大醫院解決疑難重症的定位相符合的。
臨牀的需求爲科研能力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其中就包括了基礎研究、臨牀研究、臨牀轉化研究,而隨着這些研究平臺的搭建,也將更好地服務臨牀、服務病患。
在醫院現有的骨科學科平臺和框架之下,如何才能推動學科人才高效成長?
首先,在臨牀實踐中要遵循臨牀醫生的成長規律,爲醫生創造一個有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學科平臺。
其次,要關注高端人才、拔尖人才的成長。以“領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養試驗區,讓拔尖人才爲科室其他醫生領跑,帶動各類創新人才培養,發揮示範輻射作用,促進學科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最後,人才與學科平臺將會形成相輔相成、良性互動的關係。
總而言之,醫院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爲重點,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創造人才“冒尖”環境,讓人才成長在臨牀工作的一線。
人才培養並不是“空中樓閣”。應該像培養士兵一樣,讓人才在戰場中磨礪出來,並且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水平持續提升。
自體肋軟骨移植:
破解大關節表面修復難題
關節軟骨的缺損修復一直是骨關節領域的難題。因自然老化、遺傳、運動損傷等原因導致關節損傷的患者日益增多,並且患者呈現出低齡化態勢。
因關節軟骨無血管、淋巴和神經分佈,缺乏自身修復能力,往往需藉助手術進行人工修復。受制於材料使用壽命等問題,即便是在關節置換技術相對成熟的今天,對於60歲以下的患者,特別是對青年患者來說,在未來接受二次手術的可能性仍較高。
目前常用的辦法是在病變部位打幾個洞讓骨髓滲出,骨髓中的血液和再生能力很強的幹細胞混雜在一起,覆蓋在缺損的軟骨表面,形成纖維軟骨。但關節軟骨是透明軟骨,纖維軟骨與透明軟骨相比,抗磨損能力、力學強度等都有較大差距,尤其對於面積較大、損傷較深的軟骨缺損,修復效果不佳。
爲了能夠找到人體大面積軟骨修復的供源,團隊開始對肋軟骨進行實驗研究,證實肋軟骨是一種透明軟骨,並且肋軟骨可與關節軟骨和關節骨骼生長在一起。
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團隊將肋軟骨首次用於股骨頭表面軟骨重建。無論是整體移植,還是結合馬賽克成形技術,一段5釐米左右的肋軟骨就可修復大面積骨軟骨缺損,重建股骨頭表面形態。由於肋軟骨厚度較大,使用手術刀即可簡單修整外形,使重建修復後的軟骨表面與原始外形及周圍軟骨面形態相匹配,可個體化重建壞死股骨頭軟骨表面。
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團隊還將自體肋軟骨移植技術應用於修復膝關節病變軟骨面。通過肋軟骨移植重建方法修復變性剝脫的軟骨面,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在術後的得到良好改善。
隨着3D打印技術的臨牀應用,未來還可能實現損傷軟骨表面的個性化重建,這樣的“可塑性”是其他軟骨重建手段所不具備的。此外,由於肋軟骨量充足,甚至可以滿足多次軟骨重建及翻修手術的需要,對於年輕患者有着極爲重要的價值。
負重信息採集系統:
術後康復不再“毛估估”
無論骨盆、髖臼還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手術後都會問醫生一句話:“我回去以後該怎麼走路?”
“負重”是最具有骨科特點的康復指標。老王是位踝關節骨折術後患者,3個月前,他帶着一張近乎完美的片子出院,可如今卻滿臉頹喪地回來了。
複診時,老王反覆強調,自己一直按要求進行康復訓練。但醫生卻發現,他走路的步幅很小,腳步很輕。事實上,負重對下肢康復十分重要,但患者往往由於過於謹慎,不敢用力踩,使骨頭得不到負重訓練,無法生長。
如何精準掌控術後負重康復訓練的度,把量化的指令明確傳遞給患者?骨科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共同完成了“無線傳輸測力型助行裝置及負重信息採集系統”項目。
有了這臺加裝智慧負重系統的助行器,患者只需將手扶在上面,穿上具有無線傳感功能的測力鞋,即可實現雙向可視化康復負重訓練。
通過醫患信息平臺,患者在家,就可完成專業的個性化康復。整個康復訓練過程將通過遠程系統上傳後臺,由醫生進行評估、反饋。通過項目的持續推進,未來,基於大數據雲端處理,研究團隊希望能給出適合亞洲人的“康復處方”。
爲助力衛生健康行業高質量發展,“醫視野”欄目將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端醫者智庫,擷取創新亮點,凝練發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策劃:方彤
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 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