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牛奶的謠言,快看看你中招了沒
喝了這麼多年的牛奶
和牛奶相關的謠言你都知道嗎?
是不是還在傻傻分不清?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牛奶可以美白嗎?
首先,大部分人在敷了牛奶之後,臉部肌膚的確會有短暫變白的狀態,但這其實並非牛奶帶來的美白功效。
皮膚美白的原理
首先,籠統來說,皮膚是黑是白主要取決於我們皮膚中所含的黑色素量。
而黑色素的產生的“罪魁禍首”就是黑色素細胞內的酪氨酸酶:黑色素細胞內的酪氨酸在經由酪氨酸酶催化反應後,經由一系列變化生成爲黑色素,當生成的黑色素轉移至皮膚的表面並聚集,就會導致皮膚變黑。
因此,市面上的美白產品大多是依靠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從而組織黑色素產生或者還原已經生成的黑色素,從而達到美白的目的。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方向,主要的代表性物質有谷胱甘肽、β-熊果苷、維他命C等。而在還原黑色素方向,主要的代表性物質爲維他命C。
牛奶爲何不能美白
瞭解到了皮膚美白的原理,我們自然能瞭解到牛奶爲何不能美白。
牛奶中的主要成分爲水份及一些蛋白質,並不含有以上我們提到的任何一種有美白功效的物質,因此,牛奶、酸奶並不具有美白的功效。
那麼爲什麼敷了牛奶、酸奶會有肉眼可見的短暫變白的效果呢?
這其實是其所含的水份所導致的。牛奶、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水份,當它在皮膚表面停留一段時間後,會導致角質層充水,從而產生皮膚變白的視覺效果。事實上,等過一段時間臉部的水份蒸發掉之後,皮膚仍舊會變回原來的顏色。
牛奶切不可亂敷臉
儘管牛奶敷臉能達到短暫補水的功效,但我們仍不建議大家用其敷臉。用牛奶胡亂敷臉不僅容易引起皮膚過敏,而且其含有大量有機物質,容易在臉部滋生細菌,從而引發痤瘡。
2、牛奶越喝越缺鈣?
歐美國家蛋白質攝入太高,所以導致了骨質疏鬆、腎結石,這是因爲鈣的排泄。因爲蛋白質含有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體內代謝之後會產生酸性物質,因此需要鈣來幫助維護酸鹼平衡,從而增加鈣元素的排泄量。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是:蛋白質食得越多,鈣的排泄量也會越大。多數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雞蛋、肉類、魚類,甚至精白米麪等,都是“成酸性食品”。
牛奶並非“成酸性食品”
然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牛奶並非“成酸性食品”。相反,它在體內代謝後呈弱鹼性。牛奶中儘管也含有不少蛋白質,帶來了硫、磷等成酸性元素,但同時也富含鈣、鎂、鉀等金屬元素。總體平衡的結果,成鹼性元素略佔優勢。
據我國測定數據,100克牛奶中含鉀高達120~130mg,鈣110~140mg,而磷只有60~80mg。也就是說,牛奶中讓人體質偏酸的元素並不是那麼多,而讓人體質偏鹼的元素更多一些。
既然牛奶並非是令人體質偏酸的食品,也就不會促進鈣的流失,所謂“牛奶越喝越缺鈣”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調查顯示歐美國家牛奶消費量平均超過每人每年300kg,而我國居民只有27.1kg,相差15倍之多。
因此,發達國家膳食指南的目標是減少牛奶攝入量,他們建議9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每天食用700ml脫脂或低脂牛奶或者乳製品;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人每天攝入300g奶類及奶製品,即使按照推薦飲奶量也低於美國推薦量的一半,所以沒有必要擔心牛奶過量影響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300g奶製品(一杯牛奶+一杯酸奶)
3、牛奶會致癌?
從2016年起,網文《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引發關注。
此文引用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柯林·坎貝爾的一項新研究,稱牛奶中富含的酪蛋白會促發癌症,還談到它會引發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慢性病。
此新證再次把“牛奶致癌論”帶進公衆視野。
真相併非如此
這個版本的“牛奶致癌論”,是曲解了學者的研究結果。
柯林·坎貝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通過老鼠實驗指出,含大量酪蛋白的飼料,可加強黃麴黴毒素對大鼠的致癌作用。酪蛋白存在於哺乳動物的奶水中,而在牛奶中,87%的蛋白質都是酪蛋白。
但是,由此直接得出“牛奶促發癌症”的結論是誤導。
首先,這個研究是將酪蛋白作爲實驗鼠唯一的蛋白質來源,這樣的飲食結構在人類日常飲食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再次,這個實驗是首先通過黃麴黴毒素引發癌症,大量酪蛋白加強了黃麴黴毒素的致癌作用,而不是直接引發癌症。最關鍵的是,坎貝爾研究的是酪蛋白,“並沒有說牛奶會致癌”。
隨後,柯林·坎貝爾對此公開澄清:這一研究“並不是說乳製品會致癌 ”,而是說大量食用乳製品可能對健康有不良作用。即使是酪蛋白,也不認爲它就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