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不容忽視 保守治療是首選

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不容忽視 保守治療是首選

俗話說“小孩沒有腰”,意思是說小孩子不會患腰痛病,只有到成年後隨着結婚、生育的變化,出現“腎虛”時,纔會腰痛。但現在臨牀上中學生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也不少,約佔門診量的5%左右,年齡在13—18歲之間,在青春期發育之後,以“豆芽菜”體型的和“肥胖”體型者多見。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不容忽視,保守治療是首選,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預防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方法

1、注意飲食結構

  保持標準形體,從小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在劇烈運動前,先要做好準備活動,且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和學會自我防護;

  2、注意保暖防寒

  寒冷溼氣侵襲人體,可使肌肉組織和小血管收縮,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乳酸、肌酸等)並刺激肌肉組織形成惡性循環,使肌肉處於痙攣狀態,久之可使肌肉纖維變性,發生慢性勞損;

  3、保持良好的姿勢

  不良姿勢是引起脊柱病的直接原因,腰背肌鍛鍊對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症和治療椎間盤突出有較好的效果。

2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不容忽視保守治療是首選

  青少年椎間盤突出症的臨牀表現與成人有較大差異:症狀較成人輕,腰痛及坐骨神經痛較輕,下肢肌萎縮及腱反射改變較少見,腰部變直甚至後凸,脊柱側凸常見,腰部僵硬明顯,直腿擡高試驗常呈陽性。常見到腰部畸形明顯而疼痛不明顯的病人,這種症狀與體徵不相平行的現象,由於臨牀表現與成人不一樣,部分病人一般檢查不易確診,容易造成漏診,這也是此病臨牀少見的原因之一。

  隨着人們對此年齡組椎間盤突出認識的逐步提高與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及臨牀應用,特別是CT、MRI檢查的應用,診斷並不困難,漏診、誤診也會越來越少。應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發現腰部損傷,出現腰部或伴有坐骨神經症狀者,應儘早處理。

  對於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也與成年人一樣,首先應考慮保守治療,包括臥牀休息、牽引、理療、鍼灸按摩等。保守治療無效時同樣應及時實施手術。當然,對於青少年患者,手術應持更加慎重的態度,因爲無論何種腰椎手術,都要破壞腰椎的生理結構,對腰椎的穩定性帶來不利影響。這在青少年患者中表現的更爲突出,一旦必須手術時,手術後就必須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鍛鍊腰背肌及腹肌,這對青少年腰間盤突出症患者來說更爲重要。

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分型

  1、後側型

  突出纖維環的後方最弱的部位即在椎間盤中線兩側,同時缺乏後縱韌帶的加強。因此爲腰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部位,約佔80%以上。 由於突出物偏向一側,因而其壓迫神經根引起的根性疼痛和感覺障礙發生在同一側的腰及下肢部。 若髓核脫出遊離於椎管中,不僅可壓迫同節(內下方)脊神經根,亦可上移壓迫上節神經根。此種類型者亦稱爲“外側型”。此類較少,只佔2%一5%。

  2、中央型

  突出髓核穿過纖維環後部中間突出,到達後縱韌帶下,甚至穿過破裂的後縱韌帶進入椎管。由於突出物居於椎管中央,不僅可以壓迫神經根引起雙側根性症狀,而且當突出物較大時,還可以壓迫平面以下的馬尾神經。

  3、椎間孔型

  突出突出的椎間盤可向後經後方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突人椎間孔內,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相應的症狀。

4造成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

  病因一:坐姿不正確

  在平時生活或工作中,如果坐姿不正確,或坐的時間過長,運動過少,這既容易引起腰部肌肉勞損,又不利於鈣質的吸收,影響骨骼的發育。

  病因二:發育過快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地提高,使的孩子的青春期提前,女孩子在十二歲,男孩子在十四歲,快速長高,軟骨板骨化迅速,椎間盤發育不完全,髓核含水量較高,而膠原蛋白含量較少,椎間盤的柔韌性不足,腰部肌肉的力量也明顯不足,在突然的外力作用下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

  原因三:外傷

  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腰椎的保護,在劇烈運動時,由於外力作用於下腰部,當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發生椎間盤突出。

  原因四:嬰兒時期爬行少

  根據臨牀觀察,發現如果在嬰兒時期爬行少,對孩子的正常生理曲度的形成非常不利,到十幾歲時負重增加了,就容易引起腰間盤突出症。

5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護理

  1、糾正不良體位、姿勢

  (1) 睡眠姿勢:人的一生中約 1 / 3 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所以長期睡眠姿勢不良也可導致腰腿痛的發生。一般而言,睡姿應使頭頸保持自然仰伸位最爲理想,最好平臥於木板牀 ( 或以木板牀爲底,上方墊以席夢思牀墊亦可 ) ,使膝、髖略屈曲。如此體位可使全身肌肉、韌帶及關節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放鬆與休息。對不習慣仰臥者,採取側臥位亦可,但頭頸部及雙下肢仍以此種姿勢爲佳。俯臥位無論從生物力學或從保持呼吸道通暢來看都是欠科學的,應加以改正。此外,”枕頭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根據各人情況,一般 7 ~ 9cm 較爲適當;而且枕頭寬度也要適當,、頸部不能懸空。仰臥位起牀時,最好先採取側臥位,然後在雙上肢的支撐下,使軀幹離開牀面,這樣比從仰臥位起牀要省力得多。

  (2) 站立體位:長時間站立工作者,應適當使雙臂上伸和做蹲體動作,這樣可使腰部骨關節及肌肉得到調節,消除疲勞,延長腰肌耐力。應儘量避免在一個固定的體位下持續工作。經常需要長期站立的工作者 ( 如術科醫生、護士、交警等 ) 應學會“站立平腰保護法”,即:輕輕收縮臀肌,雙膝微彎,此時骨盆即轉向前方,腹肌內收\",腰椎生理前凸變平,這樣,就可以調節脊柱負重線,達到消除疼痛和疲勞的目的。

  (3) 坐位:長時間坐位工作者除要注意坐姿和經常活動腿外,自坐位起立時,應先將上身前傾,兩足向後,使上身力量分佈在兩足,然後起立。

  (4) 彎腰體位:對彎腰工作多、負重大的搬動工,應儘量避免兩膝伸直彎腰位拾擡重物,並儘量採取屈膝、髖關節的方法達到上述目的。日常還有許多工作均應在不彎腰或少彎腰的姿勢下完成,如洗衣服時,可將洗衣盆架高;掃地時,‘可將掃帚柄加長等。對擡、推、拉重物、滑雪、騎馬、高處跳下等動作,應注意採取保護性屈伸體位,因爲伸直性體位 ( 即非保護性力學體位 ) 容易使腰部變成曲折應力集中點,引起外傷;如推動重物時,若兩膝微屈,軀幹前傾 ( 即保護性屈曲體位 ) ,·就可以使體重也參與了向前推動的力;反之,則使抗重力的作用點幾乎都落在腰上,容易導致損傷。

  (5) 挑、擡重物時,要直腰挺胸,注意重力平衡,起身要穩,步子要協調。

  (6) 集體擡重物時,大家要步調一致,同時擡起,同時放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2、勞逸結合人們在勞動及工作中,要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動作靈活而協調,效率才高。工作及勞動後,則需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疲勞。否則,一方面大腦和肌肉得不到休息、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就容易在勞動中發生損傷;另一方面,由於肌肉疲勞;韌帶受到過牽拉,容易發生勞損。因此,注意勞逸結合在預防腰腿痛疾病中也是一個重要措施。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