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這場誤會,高壓鍋能化解嗎

食物過敏這場誤會,高壓鍋能化解嗎

對食貨來說最要命的是啥?

不消化?

長胖?

不食還長胖?

NO!NO!NO!

是命裏犯過敏,

沾都不能沾……

誤會

最保險的辦法:不食

“媽媽,我想食……”

“孩子,你過敏……”

這樣的對話真讓人傷感。分明很美味、很想食的東西卻不能食,人生最大的苦楚莫過於此。

食物爲什麼會引起過敏呢?多是因爲一場誤會。食物中的一些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可能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人體的免疫系統來了一場錯誤的邂逅。

這些蛋白質由於自身的物理化學屬性,形成了很多特定的形態。如果其中一些形態跟抗體“完美牽手”,並且達到一定數量,那這種不應該出現的結合,就會讓人體免疫系統“震怒”,要把具有這種特徵的“通緝犯”全部記錄在案,以便今後快速檢查,一旦發現,就要發起攻擊。

這個過程表現在人們身上,就是起疹子、流淚流涕、面部腫脹;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休克死亡……各種各樣的過敏症狀。

後果很嚴重!而且,絕大多數人對某類食物過敏,一般會持續終生。而要回避過敏問題,最保險的辦法那就是不食。發現自己對某種食物過敏,那就一定要學會一個本領:食啥都要先看配料表。

知識點

美國哮喘與過敏基金會明確指出,大約90%的食物過敏反應是由8種食物及其相關產品引起的。這8種食物分別是雞蛋、牛奶(羊奶)、大豆、小麥、花生、堅果、魚類、貝類。

毀容

實在想食,換個方式食

食會過敏,又不得不食,或是實在……想食,怎麼辦?

饞得緊的人拿出網友給支的招兒:“食桃過敏?停幾年再食就沒事。”當心,這是個損招兒。即便起初食一小口沒事,再繼續食,悲催的過敏反應就又回來了。

還有更損的——“食一口芒果,吞一片藥”,“在醫院門口一氣食個夠,然後就地看醫生”……爲了這口食的,真是豁出去了。

帶着來自四面八方大家期待的眼神,食品研究者們一直在尋找食物降敏脫敏的方法。比如實在想食桃子,可以試一試桃罐頭和煮熟後的桃子。又比如食核桃會過敏,但你試過喝核桃露嗎?

簡單說來,化解大招中最靠譜的,可能還是給食物來一場“毀容”。因爲抗體是通過對抗原的“面部識別”來誘發過敏反應的。如果我們可以用一些手段給抗原來個易容術,那它被抗體認出來的概率就降低了,引起的過敏反應也會相應減輕。

經常買嬰兒奶粉的媽媽們,都聽說過“深度水解奶粉”,所謂專爲過敏寶寶量身打造的,其實就是用特定方法對牛奶抗原進行了深度“毀容”。

知識點

其中原理,就是儘可能破壞食物原有過敏原的結構特徵,以達到降敏的目的。不過,不同食物過敏原被識別的結構特徵不同,被破壞的難易程度也不相同。極個別情況下,還可能出現致敏性加重的情況。

烹飪

要食就選平常最愛

從平常的蒸煮烘焙、煎炒烹炸,到高大上的超高壓、超聲波、輻照、等離子流等方式,如何讓食物改頭換面,食品研究者們多方探索,終於找到了一些門道。

如果在家裏做實驗,效果呢,一般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降敏的烹飪方法,總體上可以分爲“乾溼兩法”。

溼熱法是指有水、油之類的加熱介質,輔助加熱食材的方法。說白了就是蒸、煮、燜、燉、炸等。

乾熱法你可能更愛,指烤、烘焙、微波加熱、空氣炸等無需介質輔助的方法,簡單利索,還更香。

別太美!研究表明,溼熱法的效果要強於乾熱法。乾熱法裏,微波加熱由於可以帶動食材中的水分子共振,效果相對其他要好。

即便蒸、煮、燜、燉、炸表現突出,也各有優劣。有研究對比了水煮、油炸、紅燒這三種烹飪方式,對蝦過敏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紅燒降敏程度最大。

紅燒肉的死忠粉,此時笑出了聲。

知識點

溼熱法好在,水分、油脂等進入食材中,使得熱量傳遞更爲均勻,介質中的成分容易促使維持蛋白質二級和三級結構的化學鍵斷裂。溼熱法可以延長烹飪時間,而致敏性一般會隨着烹飪時間延長而下降。還有就是多種調味品,其中成分可能會與蛋白質分子發生反應。

搭配

由少到多,且做且珍惜

有個說法,人小時候對某些食物過敏,長大後可能就對這種食物不過敏了。但某些特殊的食物,如花生等堅果、螃蟹等海鮮,一般過敏就是一輩子的事。

幸運一點,有些對雞蛋和牛奶過敏的人,可以耐受充分加工的牛奶和雞蛋。那充分到了什麼程度?通常需要200度以上的高溫持續幾個小時纔行。所以對雞蛋和牛奶過敏的人,能不食還是不食吧。

還有一種發酵法,也總是被點到。我們中國人對發酵這個風味,真是又愛又恨。發酵對食物致敏性的影響在花生、小麥、牛乳、蝦、豆類等方面都已經有了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方式可能會降低一部分致敏性,但這與發酵時間、發酵菌種以及過敏原種類等有較大的關係,存在比較多的不確定性。相應的過敏人羣在選擇時,請慎重!

總體來看,蒸、煮等處理方式相對健康還能降低致敏性。日常推薦搭配高壓鍋,處理效果會更好。壓力本身可以對食材的蛋白質結構造成一定影響,而烹飪溫度的升高,也有益於蛋白質的暴露和變性。

但不得不提醒食貨們,適當改變烹飪方法,並非萬全之策。由於過敏原、過敏程度、烹飪操作等的不同,這些方式並不能保證做出的食物能夠完全讓人不產生過敏反應。所以,且做且珍惜。

知識點

如果嘗試讓食物改頭換面,一定要先少量的把這樣烹飪的食物添加到家人的餐食中,觀察身體變化之後再做判斷。如果是嬰兒對某種食物過敏,那麼至少在3歲之前,不要嘗試添加這類食物。

話說運氣好的——

想食啥食啥,嘛事沒有。

運氣差點——

小時候過敏,長大就好了。

運氣真黴——你待花生芒果如初戀,

人家不止虐你千百遍。

還好有高壓鍋、紅燒肉和罐頭,

人生也可以圓滿。

策劃│王丹 餘運西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博士 郝睿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