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生提醒:雨雪天老人外出更要小心

骨科醫生提醒:雨雪天老人外出更要小心

近日,全國多個地方迎來了2020年的第一場大雪。不過,這樣的天氣也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路滑!

摔倒,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只是“拍拍灰站起來”那麼簡單,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卻不亞於心臟病、中風發作,輕則骨折,重則危及生命。一次摔倒就有可能讓一位健康老人的健康水平斷崖式急轉直下。

老年人更容易骨折

老年人大多骨質疏鬆、骨量減少,即使輕微的外力即可造成骨折,此外,摔倒後保護機制減少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老年人常見的摔倒姿勢,是缺少上肢緩衝保護機制,通常直接摔到髖部。

所以,老年人摔倒後常發生的骨折:一是臀部着地,導致股骨頸骨折、腰椎壓縮性骨折。此類情況,老人通常無法自行站起,骨折後臥牀時間長,癒合慢,易發生術後併發症,重則危及生命。二是用手撐地,導致手臂骨折。用手撐地,往往損傷的是腕關節,或者是尺骨遠端/橈骨遠端骨折,術後不需臥牀,且康復訓練容易做,避免發生致命的併發症。

雪天骨折多傷腕部肩部

下雪天骨折的病人中,很多都是腕部、肩部骨折,這是爲什麼?這是因爲大部分人在摔倒時都會自然地想用手撐住地面保持平衡,可是雪後路面摩擦減小,手着地的那一刻,整個身體的重量和摔倒的衝擊力都壓在腕部,極容易導致腕部、肩部骨折。

當手腕也來不及支撐的時候,很多人會用屁股往後坐。對於年輕人來說,頂多就是尾椎疼幾天,但如果是年紀大的人這麼摔一下,極有可能會發生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整個屁股着地很危險,可在摔倒時一側屁股着地,更是一種很危險的姿勢,老年人本就骨質疏鬆,在這樣大力量的衝擊下,很容易發生髖部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等現象。

摔倒後的應對措施

摔倒後的應對措施也非常重要,專家提醒,摔倒後不要急於起身,而是檢查一下身體各處關節,有沒有劇痛的情況。腕關節和踝關節骨折,雖然疼痛明顯,但大多數都能勉強活動,可使用書本、硬紙殼、木條等臨時固定受傷部位,立即前往附近醫院治療。如果感覺腰疼,儘量不要亂動。因爲胸腰椎骨折後,如果隨意活動,可能造成骨折塊移位、壓迫神經,嚴重時可能導致下肢癱瘓。此時應該儘快呼救。施救者也不要盲目地去拖、拉、背、抱傷者。正確的做法:在傷者周圍設立標誌,提醒、警示過往人員和車輛,保護傷者免受二次傷害。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由專業醫護人員救助。在急救人員到達之前,如果不得已要移動傷者,要順勢慢慢整體平移,“一條線”移動,不要屈曲、扭轉或大幅度移動傷者。總而言之,雨雪天氣,路面結冰,走瓷磚鋪設的人行道時,也要儘量挑水少、冰少的地方,注意腳下,放低重心,慢慢走纔是最關鍵的。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