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鼓”究竟是什麼?
相信經常聽電子音樂,尤其是偏重的Trap等風格的音樂的同學都會對“808鼓”有所耳聞,並且常常沉浸在這種鼓的音色中無法自拔。
在應用了808鼓的作品中,美國嘻哈歌手侃爺於2008年發佈的第四張個人專輯808s & Heartbreak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不少同學第一次瞭解到關於808鼓的相關知識可能也是因爲這張專輯。
事實上,808鼓的出現要比侃爺的這張專輯的問世早得多。而且,808鼓的出現,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影響了日後電子音樂的發展的。
衆所周知,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誕生以來,嘻哈音樂以其貼近社會底層的內容表達和強烈的節奏感韻律感,迅速風靡了整個美國的底層社區,並逐漸進入到了美國主流的音樂文化中。
在嘻哈音樂出奇制勝的那些要點裏,除了內容表達之外,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音樂的節奏感了。這種節奏感,一方面來自歌詞的韻律和歌手的饒舌功力,另一方就是來自於歌曲的伴奏(也就是所謂的“beat”)了。
而要表現出beat中的節奏感,自然離不開節奏樂器,而嘻哈音樂中的節奏樂器往往都是電鼓。我們今天做嘻哈音樂的beat,如果需要用電鼓來做節奏,也許使用一些音頻採樣就行了,而在當時,製作人們則需要用到一種叫“鼓機”的設備。
我們都知道,20世紀是電子樂器出現並開始蓬勃發展的一個世紀。早在20世紀30年代,發明特雷門琴的Léon Theremin和他的同事就已經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電子節奏樂器Rhythmicon,但這臺節奏琴由於太過笨重並且使用不便而沒有得到特別大的關注。
在將近二十年之後的1959年,一款名叫Wurlitzer Sideman的量產鼓機誕生了。這款鼓機預設了12個節奏loop,風格包括華爾茲、恰恰和探戈。不過,此時的鼓機還不具備編程創作的功能,只能算是一個素材庫。
而現在我們見到的鼓機的成形,還是要等到20世紀80年代。1980年,第一臺使用數字採樣聲音的商業化鼓機Linn LM-1問世了。這臺鼓機有着在當時看來具有革命性的一些功能,如swing factor、shuffle、accent和實時編程等。
在上市後不久,Linn LM-1鼓機的聲音就出現在了包括Michael Jackson在內的衆多著名歌手的專輯中。可以說,Linn LM-1是第一臺在真正意義上將電鼓音色帶入主流音樂製作的鼓機。
808鼓的出現,其實和Linn LM-1鼓機的發佈是在同一個時期。準確地說,掀起808潮流的Roland TR-808鼓機與LM-1鼓機是同一年發佈的。
然而,由於聲音相較Linn LM-1來說,Roland TR-808這臺可編程鼓機在模擬真實鼓音色的效果上有很大差距,所以在發佈初期並沒有獲得成功,甚至還被一些業內人士嗤之以鼻,基本上被定性成了一款失敗的產品。
幸運的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電子音樂的發展,人們的音樂審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觀。機緣巧合之下,一些業內人士像當初門德爾松重新發現巴赫那樣,重新發現了Roland TR-808這款可以說象徵着電子音樂未來的鼓機。
1982年,製作人Arthur Baker和Afrika Bambaata對Kraftwerk的歌曲Trans Europe Express進行了採樣,加入了808鼓的音色,並將其發佈爲新歌Planet Rock。
這首歌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那個樂壇逐漸開始從傳統音樂時代過渡到電子音樂時代的時期,從來沒有人聽過那種迥異於原聲鼓的厚重的底鼓和那種未來主義的打擊聲。
很快,這款當初被嫌棄音色不夠真實的鼓機迎來了其機生的高光時刻,諸如Beastie Boys、RUN-DMC和LL Cool J等著名rapper都相繼把這種鼓機獨特的音色加入了自己的專輯之中。而在流行樂壇,也有蕾哈娜、麥當娜等歌手在自己的專輯中應用了808鼓。
當初人們發明鼓機的初衷,其實是想要最大限度地模擬和還原原聲鼓的音色,以便進行唱片音樂裏鼓點的錄製。畢竟在那個年代,受制於錄音技術的侷限,直接錄製原聲鼓的演奏怎麼說都是一件食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在推出的初期,能較好地模擬原聲鼓音色的Linn LM-1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發出一些奇怪“噪音”的Roland TR-808則銷量慘淡。
但,今天我們再提到一些歷史上著名的鼓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Roland TR-808而不是Linn LM-1,就連Roland TR-808的復刻版都已經出了包括TR-8和TR-8S在內的很多款了。
而自從諸如Toontrack的EZdrummer和FXpansion的BFD這樣的原聲鼓軟音源出現之後,像Linn LM-1這樣的模擬還原原聲鼓的硬件鼓機就開始變得無人問津了。另外,還有很多製作人因爲目前錄音技術的成熟而去選擇實錄原聲鼓。
未來的音樂行業具體會怎樣發展我們都不得而知。筆者認爲,未來電子音樂會越來越發展壯大,併成爲主流;但在另一方面,原聲樂器的聲音也不會被時代淘汰,而會歷久彌新,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煥發新的光彩。
畢竟,正如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理論描述的那樣,人類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不斷的創新和不斷的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