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樂器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樂器是什麼?

提到體積碩大的樂器,很多同學可能都會聯想到低音提琴、豎琴、三角鋼琴乃至管風琴等等。

事實上,低音提琴、豎琴等樂器的體積雖然比起小提琴等一個手就能拿起來的樂器來說,確實可以算是很大的了。

但是,在我們今天的主角管風琴的面前,它們的那點體積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當我們在聊管風琴的時候,我們聊的不僅是一種樂器,也是一種建築。

去過音樂廳的同學們可能都會注意到,在整個音樂廳的裝修中,似乎只有樂池後面的那個牆壁與衆不同,看起來好像是用了許多根金光閃閃的柱子裝飾了一樣。

事實上,這些金光閃閃的“柱子”根本不是什麼裝修,更沒有承重作用,它們其實是管風琴的發音管。是的,你沒看錯,這些看起來有好幾個人高的“柱子”,事實上是一種樂器。

筆者第一次跟朋友去音樂廳的時候,給朋友指着樂池後面的牆告訴他那是管風琴,他愣是左右張望了半天還不敢確定自己找到了我給他說的東西。直到筆者給他確認了下牆上的那些管子就是樂器正身之後,他才豁然開朗,感嘆道:“真大啊。”

很多人如果是第一次見到管風琴的話,可能都會鬧這樣的笑話,畢竟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裏,最大的樂器可能也就是三角鋼琴那麼大了。

這麼大的樂器該怎麼演奏呢?事實上,管風琴也是一種鍵盤樂器,演奏者只要在發音管面前那臺與發音管有着機械聯結的鍵盤上彈奏就行了。雖然這鍵盤的鍵位的複雜程度可能稍微有點高。

管風琴有一排或多排由手彈奏的鍵盤以及由腳演奏的踏板,兩側還有一定數量的可控制音色的音栓。其發聲原理即通過複雜的琴鍵機構,控制音管下面的閥板開閉,使風箱中貯存的壓縮空氣穿過音管來達到發音的目的。

有人說,會演奏管風琴的人去彈鋼琴一般沒什麼問題,但只會彈鋼琴的人基本上都演奏不來管風琴。這話還是有一些東西的。比起鋼琴的八十八個鍵和三個踏板,管風琴的可操作性實在是高出太多了。

管風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水壓琴。約公元前250年,古羅馬工程師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os)製造的水壓式管風琴,是音樂史上第一架管風琴。其音域爲一個半八度,體積較小,便於攜帶。

4世紀時,水壓式管風琴的設計被改成了沿用至今的風箱式。5世紀末,管風琴的體積得到了增大,並開始引入教堂,成爲了宗教用樂器。

在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是在意大利,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不過,由於當時的教堂較小,故而當時的管風琴相較於後來來說是比較小的,其音管數僅在三位數級別,鍵盤也只有一排。直到12世紀,法國纔出現了雙排鍵管風琴。

13至14世紀時,歐洲開始流行建造大型的管風琴,其音域擴大到三個八度。這個時期最有名的是德國的哈爾伯施塔特於1361年製造的管風琴,其有三排手鍵盤、一個腳踏板和二十個風箱,演奏時需要十個人來鼓風。

16世紀初,管風琴製造的發展呈現出各個國家不同流派分支發展的姿態。在這個過程中,管風琴的鍵盤、踏板等都發生了變化。此外,這時還出現了能發顫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一些音栓還做了特殊設計,使得音管可以發出其他管樂器的音色。

19世紀,人們開始試驗工廠化生產管風琴。工廠化生產的管風琴能發出以前的管風琴無法發出的巨大聲響,同時也能奏出極爲細膩的音色。腳踏板的深處被加上了音量踏板和表情踏板,可以細緻地控制演奏的力度和音量。

這一時期,法國鋼琴製造家埃拉爾擴展了管風琴鍵盤和踏板的音域,將其最高音由C擴展至F。他還在管風琴的聯動裝置上借鑑了鋼琴製造的經驗,使其變得比以往更靈敏和便捷,大大地方便了演奏家們的演奏。

20世紀起,管風琴的鼓風機逐漸被改成電動的了。而在20世紀後半期,管風琴則開始完全邁入了電子時代。電子輔助的機械式管風琴和電子合成器式管風琴的出現,大大地降低了管風琴的學習和演奏的門檻,也因此管風琴開始出現在了一些個人的家庭中。

電子管風琴的觸鍵感覺相較於機械管風琴來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傳統的音栓的體積也得到了減小,可以輕鬆地安放在琴的兩側。一些電子管風琴在鍵盤和踏板的旁邊還配有可編程的音色存儲電鈕,省去了機械管風琴需要操作音栓來控制音色的麻煩。

電子管風琴另外的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可以隨意移動。但,如果想聽到原汁原味的古典作品的演奏,機械管風琴還是不可或缺。

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坐落於美國新澤西州大西洋城的會議大廳裏。

這架建於1930年的管風琴,造價高達50萬美元。其有33112支從0.48釐米到19.5米不等的音管,1477個音栓,19種音色區和7排鍵盤。

由於實在是過於龐大,故而這臺管風琴不能靠人力鼓風來演奏。因此,相關人員專門爲其配備了一臺365馬力的鼓風機。這臺鼓風機的風壓巨大,要用液壓傳動裝置來進行操作。也因此,這臺管風琴能發出的音量也是極其巨大的,最大時的音量相當於二十五個銅管樂隊的總音量。

距離這臺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的誕生已經過去了將近一百年,但一直都沒有超越其體積的新的樂器的誕生。箇中原因,筆者猜想,一是打造這樣龐大的管風琴的費用實在是太高,二是現代樂器的製作有朝着便攜化發展的勢頭,再在樂器的體積上做文章的話,顯然是違背了歷史的潮流。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