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貴的樂器是什麼?
提到價格高昂的樂器,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會是幾個世界著名的鋼琴品牌,諸如施坦威、貝森朵夫和貝希斯坦等等。
除此之外,有的同學可能還會聯想到意大利的三大制琴家族阿瑪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內裏製作的提琴。
事實上,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固然有着很多價值極高的珍藏品,但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樂器,卻是一件中國樂器。
目前世界上最貴的樂器,即是我國唐代的古琴“九霄環佩”,其價格爲約400,000,000(四億)人民幣。沒錯,4的後面有8個0。
這款價值連城的古琴現存四張,除一張爲何作如先生的私人收藏之外,其餘三張都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屬於是文物級別的樂器了。
古琴“九霄環佩”誕生於我國唐代唐玄宗開元年間,由四川成都著名制琴世家雷氏家族雷威製作而成。據傳,這款琴是爲了唐玄宗第三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的登基大典而去訂製的。
“九霄環佩”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爲底,通體髹紫漆,琴身上有着明確的年款,工藝水平令人歎爲觀止。其名“九霄環佩”有聲傳九霄、音似佩鳴的寓意。
目前世界上唐代古琴僅存約二十張,每一張都極爲珍貴,“九霄環佩”更是唐代古琴中的極品,代表了唐代開元盛世高度發達的制琴業的水平。
與很多古董琴只有文物價值而音色欠佳的情況不同,“九霄環佩”不僅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其音色品質同樣也受到了衆多名家的讚譽,被稱作“鼎鼎唐物”、“仙品”。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傳統撥絃樂器,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我國古代四藝“琴棋書畫”中爲首的“琴”,即是指的古琴。彈奏古琴不但是古代文人雅士不可不掌握的一項技能,也是修身養性、體現一個人志趣和心境的手段。
關於古琴的起源,歷史上有着很多不同的說法,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古琴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我國出現確切文字記載之前的史前的。
根據《琴當序》《禮記·樂記》《新論》等經典著作的描述,我們可以瞭解到,古琴可能產生於伏羲氏時期,最開始是一弦的形制;到虞舜之時,被改進成了五絃的形制;商朝末年,文王、武王又將五絃的形制改成了七絃的形制。不過,不同形制的古琴一直到秦漢之前都還是同時存在着的。
周朝周公“制禮作樂”之後,古琴正式地進入了華夏正統文化的體系。這時候古琴的地位被逐漸地提高,並被賦予了禮制和教化的意味。
我們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正出自於這一時期。伯牙在得知唯一能聽懂自己琴聲意蘊的鐘子期去世之後,親手毀壞了自己的琴。可見,從這一時期開始,古琴的存在就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樂器的存在了,它開始有了一些社會和社交功能。
漢朝時期,古琴的形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變爲了七絃,同時也出現了比較完善的共鳴箱和琴徽(琴絃音位的標誌)。
這一時期,文人們紛紛參與到了古琴的演奏和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琴曲和論著。恆譚的《琴道》、馬融的《琴賦》、蔡邕的《彈琴賦》、《琴操》等等都是最早的一批有關古琴的著作。著名的琴曲則有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等。
魏晉時期,以“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爲代表的文人羣體使得古琴藝術又上了一個臺階,這些人不僅善於演奏,還進行了很多有很高價值的琴曲創作。嵇康的《廣陵散》和阮籍的《酒狂》等都是一代名曲。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我們熟知的諸葛亮及其弟子姜維都是蜀山琴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有很高的古琴音樂造詣,儘管他們都在軍旅中度過了大半生,算不上純粹的文人。由此可見,當時的古琴藝術有多麼受上層社會的青睞。
南北朝時期,古琴琴譜《碣石調·幽蘭》出現了。這是一種用漢字來記錄演奏方式的樂譜,也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份文字譜。
時間到了隋唐。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萬國來朝,此時古琴藝術也傳到了朝鮮和日本。此時,我們熟知的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和韓愈等都熱衷於彈奏和欣賞古琴。李白在與友人的交往中,經常以彈琴作爲邀請的條件。也就是說,只要你努力練琴,沒準哪天大名鼎鼎的詩仙就會蒞臨你的家中。
兩宋時期,古琴開始出現了流派傳承。第一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作品有《瀟湘水雲》等。同樣,我們熟知的著名詞人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等都熱衷於古琴藝術。蘇軾同時也是蜀山琴派的代表人物。
宋末金元時期,古琴藝術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爲流傳,不再侷限於漢族了,開始逐漸地成了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藝術。
明朝時期,古琴流派的數量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許多流派都開始大量地刊印琴譜。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的《神奇祕譜》保存了諸如《流水》《廣陵散》在內的衆多古曲,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同時,明代的造琴業也發展迅猛,不管是皇帝親王還是平常官宦,都有許多熱衷於古琴藝術並加入造琴行業的世家。光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清朝前期,古琴藝術仍然保持着像明朝時期的良好的發展勢頭,延續和新增了許多古琴流派,也印製了許多琴譜,但到了後期便開始有了衰落的苗頭。我們熟知的乾隆帝是這一時期熱衷古琴藝術的代表人物。
近代直至建國以來,古琴藝術經歷過許多次比較大的風波,期間幾起幾落,終於於2003年11月7日成功地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如今,隨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到來,古琴藝術也在迎來一次新的復興。
除了“九霄環佩”之外,我國現存的還有許多其它價值不菲的名琴。
比如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聖遺音,其是傳世的唐代古琴中最爲完好的一件:
比如宋代的名琴“鶴唳清宵”:
以及“瀟湘夜雨”:
比如元代名琴“月明滄海”:
比如明代名琴“鳳凰來鳴”:
除此之外,名琴還有很多,琴的價值一般以年代爲標準,年代越久遠越貴。當然,琴的顏值、做工、保存完好的程度、制琴師是誰以及誰用過這張琴都會影響琴的價值。
稍微留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琴都有着一個個十分好聽的名字,無論是“九霄環佩”、“鶴唳清宵”還是“瀟湘夜雨”、“月明滄海”,都流露出一種曼妙的詩意和寓意。
比起一些西方樂器冷冰冰的型號命名,這樣的命名可以說更有文化意味和人情味。這與千百年來古琴藝術始終爲文人雅士所青睞的事實,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