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第一件電子樂器是什麼?
在今天的樂器市場上,除了傳統的原聲樂器如鋼琴、吉他、提琴等樂器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電子樂器了。
除了有一定普及率的電鋼琴、電吉他和電貝司之外,各種琳琅滿目的合成器也一直在突破樂器製作的一個個侷限。這些電子樂器代表了現如今電子樂器製造工業的較高標準。
而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看到種類如此豐富的電子樂器,都不不得溯源到歷史上的第一件電子樂器。
1896年,特雷門琴的發明者,物理學家利夫·特爾(Lev Sergeyevich Termen)出生於俄國聖彼得堡的一個富裕家庭。
從小學大提琴的利夫從不滿足於傳統的樂曲練習。在研究可控軍用無線電的過程中,他想到了是否能用控制無線電產生的雜音來演奏音樂,併發明瞭特雷門琴的前身“無線電守望者”。這種新型樂器的聲音有些類似於絃樂和管樂。之後在他的改良之下,初代的特雷門琴正式誕生了。
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件電子樂器沒有用到任何傳統聲學樂器所需要的琴絃或腔體,組成它的全部都是一些電子元件和金屬。而演奏時,演奏者也僅僅只需要給它通上電,然後站在樂器前面,用身體與樂器本身構成一個電容,然後舞動雙手來控制音調和音量即可。
與傳統樂器相比,演奏這種樂器似乎不是很難。但事實上,演奏特雷門琴需要有極致的音感以及對身體精準的控制力。這種樂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類爲像提琴家族那樣的“無品樂器”,即演奏任何音都要憑藉感覺和記憶,不會像鋼琴那樣按下什麼鍵就是什麼音。
特雷門琴的誕生與當時世界工業化的大趨勢相契合,得到了很多科學家、音樂家甚至政治家的青睞。經過前蘇聯領袖列寧的一定推廣,這種樂器一度風靡歐美。而特雷門琴也因爲其多變的音色等衆多特性一度被吹捧爲可以代替整個管弦樂團的存在。
簡單地概括,特雷門琴的原理就是利用兩個能感應人體與大地的電容分佈的振盪器,因人體的靠近與遠離而產生震盪的頻率與大小的變化,進而通過揚聲器發出不同音調和音量的聲音。
當演奏者的手與天線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時, 帶靜電的人手與具有微弱電磁場的天線之間形成的虛擬電容的大小也隨即發生變化,進而改變與天線相連的振盪電路中的電容的大小,再進一步改變電路的振盪頻率。
也就是說,作爲可變電容的演奏者的手靠近垂直天線時,特雷門琴發出聲音的音調就會變高,遠離天線則音調變低。而演奏者的另一隻手則可以控制音量的大小。可以說,這種樂器的演奏完全就是用演奏者的身體來控制的。
特雷門琴雖然是電子樂器,但也在古典音樂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其中很重要的嘗試就是用特雷門琴去代替傳統的絃樂器。俄羅斯小提琴家克拉拉·洛克摩爾的成名曲之一,便是用特雷門琴演奏的聖-桑的《天鵝》。
專門爲特雷門琴而作的樂曲,則有德國音樂家卡羅萊娜·艾克與鋼琴家克里斯托弗·卡爾諾夫的《奏鳴曲》。這首曲子把特雷門琴音域寬廣、音色多樣、變音靈活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作爲一種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特雷門琴也和科幻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史詩科幻鉅作《星際迷航》的配樂中便有特雷門琴的身影。除此之外,一些恐怖片也喜歡用特雷門琴的聲音來營造驚悚的氛圍。
在流行樂中,齊柏林飛艇樂隊是將特雷門琴帶入公衆視野的先驅之一。而在2014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二季半決賽的競演中,梁翹柏和周筆暢也使用了特雷門琴來進行演奏。
其實,特雷門琴的誕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說是偶然就在於,利夫本來是在研究無線電,卻靈光一閃發明了這件樂器;說是必然就在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作爲上層建築的音樂也必然會受到生產力的進步(主要是電力的開發和應用)的影響。
而正是特雷門琴的出現,纔開啓了電子樂器和電子音樂發展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