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處理和預防

中暑的處理和預防

由於熱環境而引起的疾病我們稱中暑,俗稱熱病。

一、發病機理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人體通常以排汗、毛細血管擴張、呼吸三個途徑調節體溫。一是汗水蒸發時可爲皮膚散熱,如一個未上釉的瓶子滲出的水在瓶外蒸發。二是毛細血管擴張,把更多血液送到表皮散熱,過熱時面紅就是這個緣故。三是呼吸加速,把熱量從肺部散發出去。

人體正常體溫爲攝氏37℃,對大多數人來說,體溫達到38℃以上都會感到不舒服。環境溫度必須低於體溫,人體才能將體內的熱量散到外面,而且體外與體內的溫差越大,越容易散熱。人體散熱還受空氣溼度影響,空氣溼度越高,越難散熱。

人體對高溫環境會產生適應的現象,例如一個常住寒帶的人夏天來到海南,第一天會覺得非常熱,經過幾天以後,會發現越來越容易流汗,汗流得多了,相對地他就不會覺得那麼熱了,這就是適應現象。只要一直流汗,人體在一段時間內是能夠忍受高溫環境的。就像有人能在桑拿室高溫和蒸汽中待10分鐘或更長時間,因爲他在不斷地通過流汗排出熱量。

汗水主要的成分是水和少許的鹽分,在大量流汗時不能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適量的鹽分,可能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和散熱困難,這就會產生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等中暑的症候羣。

除了高溫環境和烈日曝曬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爲常見的誘因。年老體弱者,患有腸胃疾病、循環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是中暑的多發人羣。

長時間坐辦公室的白領,習慣了吹空調、一旦外出,酷暑難耐,不久便感覺噁心嘔吐,漸漸神志不清甚至失去知覺。這是人長期依賴空調導致耐熱能力下降,遭遇高溫後人體無法及時散熱而出現的中暑症狀。

二、中暑分級

按照臨牀症狀的輕重程度,中暑可分爲三級: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度中暑。

(1)先兆中暑:表現爲多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動作不協調等。這時如果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2)輕症中暑:患者的體溫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皮膚溼冷,脈搏細弱,心率快,血壓下降。這有可能是輕度中暑,需要及時處理,並體息幾個小時。

(3)重度中暑:大多數患者是在高溫潮溼環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有頭痛眩暈、不安或精神錯亂、定向力障礙、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等,皮膚出汗停止、乾燥、灼熱而緋紅,體溫常在40℃以上。出現重症中暑需要儘快送醫院救治。現場的及時處理,將會爭取到治療的最佳時間,減少危象發展。

三、重度中暑分類

中暑不及時救治將會危及生命,嚴重者會造成各種組織器官受損,甚至出現衰竭、肝衰竭及心肌損傷。因此健身教練要着重掌握重度中暑的症狀表現和救助措施。

重度中暑是中暑中最嚴重的一種,根據不同發病原因及表現的症狀不同,重症中暑可分爲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熱射病。

1.熱痙攣

熱痙攣(heat cramp)通常是受熱導致虛脫的第一次警告。在乾熱環境下過度運動,隨着汗液大量排出氯化鈉而導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降低,使肢體和腹壁肌肉突然出現陣發性不受控制的痙攣性收縮,肌肉產生劇烈疼痛至喪失功能,呼吸細微,噁心嘔吐,暈眩,皮膚黏溼。其病因主要以身體鹽分缺乏而引起,此時患者體溫並不升高。如不及時處理,會進一步發展而導致嚴重後果。

熱疼攣主要發生在負荷量較大的肌肉羣,較常發生在小腿後方的肌肉羣和腹部的肌肉羣,出現疼痛肌肉痙攣現象,而且可能連續地發作,甚至到肌肉顫抖的程度。熱痙攣也是一種對熱或激烈運動不適應的表現,平時未受訓練的人在熱環境下過度運動最容易發生,熱痙攣常與日射病混同,但在處理上有些不同,需加以區別。

2.熱衰竭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通常是在高氣溫或強熱輻射環境下進行長跑等戶外運動,由於熱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環血量減少,引起顱內暫時性供血不足而發生昏厥(輕微性休克)的疾病,亦稱熱暈厥或熱虛脫。一般起病迅速,先有頭暈頭痛、心悸噁心嘔吐、大汗,皮膚蒼白溼冷,體溫不高甚至偏低、血壓下降、脈搏細弱、繼以暈厥及抽搐等症狀,通常昏厥片刻即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常常發生於年老體弱的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

皮膚溼冷蒼白是熱衰竭與其他中暑病症的明顯區別,常伴有肌肉運動不協協調及熱痙攣症狀同時出現。

3.日射病

日射病是人們在烈日下活動時間過長,過強陽光照射頭部,大量紫外線進入顱內引起顱內溫度升高,有時可達41℃~42℃,出現腦及腦膜水腫充血而引發劇烈的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障礙等,嚴重者可發生抽搐昏迷。由於受到傷害的主要是頭部,所以最開始只有頭部溫度增加,體溫可輕度升高,但不會超過3℃,有時候上述情況可合併出現。

4.熱射病

熱射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高溼天氣,持續悶熱使人體皮膚散熱功能下降,而紅外線和紫外線可穿透皮膚直達肌肉深層,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在臟器及肌肉組織,肌肉溫度升高,皮膚乾燥,導致排汗不暢,進而傷害到中樞神經,引起全身各器官組織功能障礙,患者體溫急劇升高。無汗、口乾、昏迷,甚至呼吸衰竭等現象。發病早期大量冷汗,繼而無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躁動不安、神志模糊、血壓下降。此時,若未得到及時調整會逐漸向昏迷伴有四肢抽搐發展,血壓會急劇上升,原因是紅血球的帶氧功能因過熱而低下,血氧不足但血量卻仍足夠,身體只好命令血壓升高來維持血氧含量。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一種中暑類型。死亡率高達40%-50%。

四、中暑急救處理

中暑現場急救方法,需要熟記以下五字要領:

(1)移。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解開衣褲,以利呼吸和散熱。如患者突發昏迷、意識喪失應儘量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將患者側臥,頭向後仰,同時可手掐或針刺人中、湧泉、中衝等穴位。當病人熱痙攣抽搐時可進行四肢推拿按摩,將抽筋的肌肉緩慢的伸展且持續拉長,使肢體與關節擺在伸長的姿勢避免持續痙攣,但勿過度伸展。

(2)鹽。補充淡鹽水或涼水。此時,鹽水是救命水,應當立即補充。一小時內每15分鐘給予半杯淡鹽水,補充鹽水時需在病人完全清醒時,嘔吐不止則停止給水。如有條件,可給輕度患者服用仁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氣水等。

(3)冷。即冷敷,可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冰袋冰塊置於病人頭部、腋窩、大腿根部等處。熱射病症狀特點是皮膚乾熱無汗,體溫可高達42℃,可將患者浸在18℃左右水中,以浸沒乳頭下爲度。待肛門溫度降至38℃,可停止降溫。老年人體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溫過低不能耐受需慎用。

(4)擦。四個人同時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體四周,把皮膚擦紅,一般擦15-30分鐘左右,即可把體溫降至37℃-38℃,大腦未受嚴重損害者多能迅速清醒。同時,也可用30%~50%酒精擦浴降溫處理,這種方法降溫較快,醫生不在現場時需慎重使用。

(5)送。所有中暑的重症患者均需送至醫院救治,如虛脫者甦醒後仍需擡送醫院,嚴禁讓患者自立行走,更禁用阿托品以及催眠、鎮靜等藥物。

五、中暑的預防

(1)訓練與適應。適當的耐熱訓練和漸進性的運動量可提高熱耐受能力。一是進行有意識的體育鍛煉,如初夏時節每天早晚進行散步、跑步等項目約一小時,使人體出汗;二是初夏時不急於開空調,炎熱時啓用空調溫度應保持在26℃,不宜太冷。

(2)補充水分。運動時應該有規律、有計劃地補充水分。例如,在運動開始之前2-3小時就飲用500~600mL,運動前10~20分鐘時飲用200~300mL,劇烈運動時每15-20分鐘補充150~300mL,劇烈運動後更應依體重下降程度補充水分。

(3)補充電解質。在水中加入少量食鹽或含氯、鉀、鈉成分的食物,如柳橙番茄、香蕉與乳製品,350mL的柳橙或番茄汁的電解質含量相當於3000mL汗水的電解質含量。鹽水調製法:1000mL水放入1/2茶匙食鹽與水調和,每次喝半杯,一天喝3~4次。

(4)冰袋冷敷降溫。可到醫院購買醫用冰袋,或自制冰袋。自制冰袋的方法是:

準備一些溼的絨布把冰塊包裹起來,再用一個乾淨塑料袋套上放入冰箱,冷凍後即可取用。在盛夏外出活動或坐車時,用冰袋擦擦臉或胳膊,會起到防暑降溫的效果。

(5)溫水洗浴。夏天酷熱解暑時千萬不要用冷水洗浴,皮膚遇冷水會收縮表皮血管而影響散熱,浴後會感覺更熱。也可用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藥品擦拭蒸發吸熱。

(6)喝西瓜皮粥。夏季上火食慾不振,喝西瓜皮粥可以降熱解暑,提高免疫力。具體做法: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與粳米同煮。先用旺火煮沸,再轉用小火煮成粥狀,放入白糖即可。容味盤(7)穿着適當衣物。穿淺色通透性好、重量輕的衣物。

六、預防中暑的4個指數

(1)氣溫指數:研究表明,盛夏的氣溫每升高1℃,都可能對體弱者或老年人產生不良影響,因而氣溫的高低本身就有警示作用。比如33℃時,人就會有熱的感覺,這是防暑降溫的起始溫度。35℃時,玖體賴以散熱的輻射、對流、傳導形式逐漸減弱或停止,蒸發(出汗)便是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散熱方式。因此,此時應及時補足水分及鉀、鈉、鎂等電解質。37℃,一級警報!此溫度下人可能因大量出汗而出現脫水或電解質紊亂。38℃-39℃,二至三級警報!一些人,特別是體質較弱者的心肺會不堪重負,可能出現意外,這時應該進行物理降溫和藥物防護。醫學專家認爲,當氣溫升高到38℃,或雖然氣溫是35℃,但溼度過大時,便是可能發生中暑及心腦血管意外的天氣。這種天氣狀況下,人的皮膚血流量會增加3 倍以上,心輸出量增加50%~70%,因而可以使心衰的發生率增加1倍,使心臟病的死亡率增加1.5倍。

(2)中暑指數:電臺或電視臺在進行氣象預報時,同時報告中暑指數。中暑指數分5級,到了第4或第5級,即“易中暑”或“極易中暑”時,人們就該採取相應措施以防中暑了。

(3)疾病風險指數:電臺或電視臺在進行氣象預報時,常報告疾病風險指數疾病風險也分爲5級:少、偏少、一般、偏多、多。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哮喘腦溢血、腦梗死、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等8種常見病。當聽到這些疾病的風險指數是“偏多”或“多”時,應倍加防範。

(4)室內調節最佳溫度:室內溫度調節是抵禦酷暑高溫的重要措施。日本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最適宜的室內空調溫度是可穿西裝打領帶仍很適中,平均溫度爲244℃;上着短袖襯衣,下着薄面料裙、褲的女子,適宜溫度爲27.8℃,男女平均有2℃-3℃的差別。總的來說,最適宜的空調溫度爲27℃~28℃,不應低於24此外,室內溫度還應隨室外溫度的變化進行調整、以室內外溫差小於5℃爲宜。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