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給它命名:第一個進入中國的瑞士鐘錶品牌——琺琅專戶德(雅克德羅)

乾隆爺給它命名:第一個進入中國的瑞士鐘錶品牌——琺琅專戶德(雅克德羅)

成本控制雅,品控憂心家,天地良心珀,針行天下璣,九假一傻沛,最強戰力勞,花式統芯艾,

只蓋不磨格,技術狂吹歐,實力拼爹舵,今不如昔浪,專賣國人英,修橋大師昆,建橋大亨柏,

學生最愛丹,男表女芯卡,米勞米昆塔,保養吐血真,買芯送殼華,實力雕功典,永不磨損雷,

軍款個性漢,日吹大法工,琺琅專戶德,百年王者翡,富二標配舶,無敵夜光波,造假技術尼,

真假難辨萬,吊死樹上彼,萬年老二江,買鑽送表爵,限量定製帝,一桶好酒蘭,統芯紅腚豪,

最愛珍珠邦,無所不能G,狂拽炫酷羅,帝國元首朗,強行自產諾,雙眼骷髏理,強力外援龍,

時間靠猜陀,文藝屌絲度,親民實用梭,天文大戶雙飛翼,夫妻雙雙把家還

1721年, 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Droz)出生在拉夏德芳(La Chaux-de-Fonds)的Sur le Pont農場。由於受到家族長輩Brandt-di-Grieurin、Sandoz和Robert薰陶,他開始對鐘錶與精密機械產生濃厚興趣,並在此領域嶄露頭角。

1738 年至 1747 年,皮埃爾 ∙ 雅克 ∙ 德羅一直致力於鑽研鐘錶工藝。

他製作的一系列長鐘擺(落地鍾),搭載不斷改良的精密機芯,成爲前所未有的藝術珍品。

皮埃爾憑藉一雙巧手,秉着嚴謹細心的態度,加上對機械原理的純熟運用,在其鐘錶作品中加入音樂和自動玩偶作爲裝飾,很快地他的作品吸引了一批出手闊綽而又挑剔的客戶。

1750年,皮埃爾與瑪麗安娜∙山度士(Marianne Sandoz)結婚,埋頭鑽研製表工藝。1751年和1752年,他的兩個孩子茱麗(Julie)和亨利-路易(Henri-Louis)相繼誕生。隨後不久,他的妻子去世,女兒也於1755年夭折。從此以後,他並未再婚,而是專注於製表事業。一個偶然機會改變了他的人生際遇,促使他決定涉足國際市場。

他結識了納沙泰爾(Neuchâtel)總督Milord Maréchal,後者建議他將作品帶往國外展示,尤其是他能協助引薦的歐洲王室,如西班牙王室。1758年,在總督的強力支持下,皮埃爾∙雅克∙德羅、其岳父和一名年輕工匠Jaques Gevril特製了一架推車,裝載着六個座鐘出發前往西班牙。

1759 年,皮埃爾 ∙ 雅克 ∙ 德羅回到拉夏德芳( La Chaux-de-Fonds ),憑藉在西班牙獲得的巨大財富,他得以全力以赴製作腕錶、座鐘和著名的自動玩偶。

他的工作得到兒子亨利-路易 (Henri-Louis)以及養子讓-弗雷德裏克∙雷索(Jean-Frédéric Leschot)的協助,雷索是皮埃爾的一位鄰居的兒子,

其母親逝世後被皮埃爾收養。緊密聯繫而富有成果的合作由此展開。

1774年, 皮埃爾∙雅克∙德羅決定在倫敦創辦錶廠,倫敦在當時世界工業和商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將錶廠委託給其子亨利-路易(Henri-Louis)全權管理。由於旅行勞累過度,亨利-路易將一部分事務與倫敦錶廠的管理託付給了讓-弗雷德裏克∙雷索(Jean-Frédéric Leschot)。雷索與鐘錶出口商考克斯公司(Maison Cox)建立了緊密聯繫,後者通過向廣州派駐代理,爲進入遠東市場拓寬渠道,並擔任Jaquet Droz駐中國、印度和日本銷售代理多年。實際上,早在18世紀,中國皇帝和達官貴人就已收藏皮埃爾∙雅克∙德羅的鐘表傑作。

當年的乾隆皇帝對於機械鐘錶尤其熱愛。正是在雅克·德羅的製表才情開始嶄露頭角的1758 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皇帝發佈一條詔書:“向年粵海關辦貢外,尚有交養心殿餘銀,今即著於此項銀兩內辦洋貨一次,金線、銀線及廣做器具俱不用辦。惟辦鐘錶及西洋金珠奇異陳設並金線緞、銀線緞或新樣器物,皆可不必惜費…”一國之君利用詔書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喜好,其下人等自不敢怠慢,各地搜尋機械方面的能工巧匠。他還特地興建了國有的“做鍾處”並僱傭了幾百人專門從事歐洲機械鐘錶和自動玩偶的進口貿易

1785年8月3日廣東海關監督穆滕額把一對琺琅鳥籠鳴鐘作爲貢品進獻給乾隆皇帝,乾隆爺一見之下就龍心大悅,當即賜名雅克德羅,“雅”和“德”都是乾隆極爲喜歡的字眼,“羅”則來自皇室御姓“愛新覺羅”。雅克德羅的中文名應該是第一個中國皇家御賜欽點的瑞士鐘錶品牌。這是第一家進入紫禁城的鐘表製造商,其製作的自動玩偶和報時鳥等作品深受乾隆爺喜愛,並喜提“雅克德羅”這個中文名。如今故宮博物院裏也收藏了多件雅克德羅古董鐘錶作品。

大明火琺琅的精髓在於工匠對燒製火候與時長的把握,每一次炙烤都是對錶盤的考驗,哪怕是一點小瑕疵都會被認定爲殘次品。但隨着琺琅工藝的不斷改進,使大明火琺琅的顏色不僅僅侷限在象牙白,更融入了更多繽紛的色彩,成就精美絕倫的琺琅錶盤。

簡單的說,琺琅是一個把礦石變成畫的過程。琺琅本身是一種類似玻璃的物質,主要成分是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在混入各種成色的氧化物(過渡金屬)並經過焙燒磨碎後可製成粉末狀彩料;比如加入鐵可以變成灰色,加入鉻變成綠色,碘則可以產生火烈的紅色;琺琅工匠在需要時,使用油質或半油質的精華物質進行稀釋。

而畫琺琅是一個漫長而重複並且極其考驗耐心與技巧的一個過程,工匠們用精細畫筆蘸取液化了的琺琅彩一層層塗抹在金屬表面,每塗完一層都要進行一次高溫燒製隨後冷卻,整個過程將被重複四到十次,以達到最終正確飽滿的色調。

應該說,琺琅製作是沒有固定模式的,而這正是其藝術魅力所在。琺琅藝術家通過加入不同比例的金屬氧化物可以調配成成千上萬的色彩,這和油畫有點相似,那些讓你驚豔的顏色往往是特定的藝術家的“私人配方”。

當然,最考驗琺琅藝術家技巧的則是繪製和燒製琺琅的過程:由於琺琅的化學性質極其不穩,在燒製過程中出現冒泡、龜裂、小孔,溢出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即使燒製過程中沒有出現損壞,但最後成品的顏色往往和藝術家所期待的相差甚遠。所以,一塊真正精美,稱得上藝術品的殿堂級琺琅藝術品它所包含的時間成本則是無法估量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最常見的琺琅工藝

“大明火”直譯於法語“ Grand Feu ”(大火的意思)。從下圖看爐火似乎很旺,但其實它並非明火,其實那只是一個腔內可以產生高溫的爐子,本身琺琅盤在燒製的時候是不會接觸到明火的。我們看到着火的現象是由於琺琅粉中含有易燃的金屬化物,遇到高溫產生火焰,這個過程持續1-2秒,而這種燃燒的現象也只有在大面積的單色琺琅燒製時才能看見,其他琺琅燒製時的火苗一般小得難以察覺。

琺琅工匠按由淺至深、由暖至冷的原則在同一胎體上上色,每次只上一個色系,每上完一個色系就送入820攝氏度到850攝氏度之間的窯內燒製讓琺琅融化,取出後再自然冷卻,冷卻後繼續上色,這樣至少重複三次方可上色完美。真正純黑色的琺琅需在大明火 900 度到1200 度的高溫燒製,所以製作無瑕疵的黑色琺琅堪稱琺琅燒製的頂尖工藝。

由於琺琅與礦物質結合後的熔點與色彩表現難以控制,每一次的燒製都存在着毀於一旦的風險,所以也只有世界頂尖的表品牌才能夠製造得起如此高昂的錶盤。

Cloisonné這個詞來源於法語的cloisons,是隔板的意思。藝術家將寬度只有0.07毫米的金、銀線用手工彎曲成設計圖案以勾勒出輪廓,分割區域,並將植物膠水將金線固定在表面上。隨後填入琺琅彩並放入超過800℃的高溫的窯爐進行煅燒,高溫使琺琅與金屬底基融爲一體,變得堅固、穩定。燒製的次數視琺琅的種類、釉色和預期效果而定;每一次的煅燒都會增加琺琅釉的通透感和質感。 與其他的琺琅工藝不同的是,掐絲琺琅需要分層煅燒,而它帶來的效果也是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判斷一件掐絲琺琅藝術品(不只是表)好不好,最基本的就是要看由金屬線分割開來的隔室中的琺琅釉是否填充滿且有沒有溢出。

這裏回答一下我們開頭的問題,我們中國傳統的景泰藍其實就是這裏所說的掐絲琺琅,景泰藍製品一般以銅爲胎底,施以琺琅彩,最後進行鍍金處理。景泰藍大多爲容器狀,多以藍色調爲主。

內填琺琅也叫做鏨胎琺琅,顧名思義,就是採用鏨刻、敲壓或腐蝕等技術,在胎體上雕刻成“陰文”紋飾,再填入各色琺琅進行煅燒。內填琺琅和鏨胎琺琅的細微差別在於後者要在器物表面整個篩塗透明釉料,而前者則不必爲之。

內填琺琅和我們之前說的掐絲琺琅製作過程非常相似,但前者是一個減少的過程,而後者則是一個增加的過程。

微畫琺琅是琺琅工藝中難度最高的,琺琅藝術家在金屬錶盤或是錶殼上先覆上一層白色的琺琅釉,燒製出沒有一點瑕疵的錶盤,隨後以特製的針筆並以高倍顯微鏡放大作爲輔助工具作畫,重複的高溫焙燒,讓色彩不斷加重直至達到預期的顏色,最後塗上無色的透明釉。

一位微畫琺琅師首先得是一位畫家,其次他(她)再是一位琺琅工匠。在方寸錶殼或錶盤上用琺琅材料繪畫並煅燒出精美的畫面甚至明亮度及色調的變化,這不僅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對琺琅質地的駕馭,更需要的是無比的耐心。如果能感受到這一點,相信也不會再認爲大師級別的琺琅表貴得沒道理了。從微畫琺琅的題材來看,主要分爲花鳥蟲魚、自然風光、人物肖像、世界名畫,古董錶行情中,在相似的琺琅製作水準情況,價格也是按照以上四大類逐步遞增。

下面這枚微畫琺琅懷錶製作於17世紀,來自於當時琺琅藝術風靡的法國南部,由於歷史久遠也沒有落款,已經很難追溯其琺琅畫師的具體身份了,如今,這類極早期且畫工如此精湛的懷錶也只能在博物館裏才能見到了。 四百年後,琺琅藝術並沒有從鐘錶上消失,反而讓更多的人爲其“神魂顛倒“;然而,當今世上真正能夠創造出大師級水準琺琅作品的藝術家可能也只是個位數

雅克德羅公司(Jaquet Droz)公司在這十多年之間蓬勃發展。向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銷售座鐘、自動玩偶、腕錶和報時鳥。然而,拉夏德芳的惡劣氣候和倫敦的霧都環境對亨利-路易的健康造成極大影響。

1784年, 他選擇定居日內瓦,因爲他很喜歡這座城市的藝術與文學氛圍。隨後讓-弗雷德裏克∙雷索(Jean-Frédéric Leschot)也來到日內瓦,兩人決定在此創辦當地第一個真正的鐘表工坊(比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尚早一年),並開始製造複雜功能時計。亨利-路易∙雅克∙德羅與讓-弗雷德裏克∙雷索在日內瓦公共事務方面嶄露興趣,並積極發揮所長,兩人很快得到公衆的認同與肯定。他們倆共同獲得日內瓦“榮譽公民”(Bourgeoisie d’honneur)稱號,其事業也備受關注。雅克德羅公司(Jaquet Droz)爲重建不久的藝術協會(Société des Arts)所吸納,

並積極協助推進技術教學。此外他還在日內瓦參與創立報時表裝置教學工坊,並將在此完成大量有關鐘錶技術及支持鐘錶相關職業的項目。皮埃爾∙雅克∙德羅居住在位於Molard路與Rhône路交匯處的Dental鐘錶屋,其子早已在此處擁有工坊和私人住宅。

自1784年起,皮埃爾和亨利-路易∙雅克∙德羅領導以下三處製表中心:第一處位於拉夏德芳(La Chaux-de-Fonds),第二處位於倫敦,第三處位於日內瓦,日內瓦製表中心主要生產小批量鐘錶。事實上,Jaquet Droz & Leschot公司通過日內瓦製表廠,專業製造和出口奢華鐘錶、音樂鐘錶、自動玩偶和複雜功能時計,尤其是製造報時鳥鐘錶。產品的銷售主要由法國、倫敦及 廣州的代理商負責。

1788年,雅克德羅(Jaquet Droz)製表廠的發展達到了頂峯。然而,Jaquet Droz & Leschot公司的黃金時期僅持續了短暫的時間。1790年,公司向中國主要代理商開出的票據未得到支付,而倫敦主要客戶的破產最終更令公司損失慘重。他們被迫與Henry Maillardet的合夥企業進行破產清算。

雅克德羅 (Jaquet Droz) 爲斯沃琪集團併購,從此回到它的發源地 —— 拉夏德芳,並於2010 年夏天遷入全新的高級鐘錶工坊。

這個佔地2500平方米的全新工坊賦予雅克德羅(Jaquet Droz)嶄新激情,契合其鐘錶形象,將體現獨特卓越精神的製表與手工工藝匯聚一堂,

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與消費者需求。

2002雅克德羅(JAQUET DROZ)推出大秒針腕錶(GRANDE SECONDE)

靈感源於一款創制於 18 世紀的懷錶。作爲品牌的經典錶款,大秒針腕錶 (Grande Seconde) 優雅演繹了品牌對大明火琺琅藝術的精湛掌握。

錶盤上設有兩個計時盤,時分計時盤位於12時位置,秒鐘計時盤位於6時位置,兩盤繾卷相交,熠熠生輝。

2009尼古拉斯•G•海耶克(NICOLAS G. HAYEK)

出任雅克德羅鐘錶公司(Montres Jaquet Droz)總裁。

2010推出月相腕錶(THE ECLIPSE)

錶盤上八顆恆星點綴其間,精美絕倫。 “8” 是雅克德羅( Jaquet Droz )的幸運數字。

錶盤上還刻有月亮圖案,隨日夜更替不斷變化。設計靈感源於18世紀,巧妙呼應品牌的淵源由來以及雅克•德羅自啓蒙時代起對於裝飾藝術的鐘愛。

2011雅克德羅(JAQUET DROZ)與藝術工坊(LES ATELIERS D’ART)

雅克德羅( Jaquet Droz )將藝術工坊( Les Ateliers d’Art )併入品牌的高級製表工坊(Atelier de Haute Horlogerie )中,以傳承品牌珍貴的古老工藝。琺琅微繪、

雕塑、雕刻或Paillonné琺琅工藝凝聚於雅克德羅(Jaquet Droz)一衆非凡腕錶上,向這些靈工巧匠致敬。

2012報時鳥三問

報時鳥三問表( The Bird Repeater )出自品牌工匠的巧思設計,於 2012 年 11 月問世,是雅克德羅( Jaquet Droz )悠久歷史、

精湛工藝和豐富想象力的結晶。這款無與倫比的時計是一部真正的自動裝置,秉承了所有品牌標誌性裝飾工藝。

同系列文章直達: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