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團裏的小提琴爲什麼那麼多?
聽過音樂會表演的同學們也許都會注意到,在交響樂團中,大多數聲部的樂器數量都是不一致的。其中,一眼可見的數量最多的樂器便是提琴家族的小提琴了。整個提琴家族都在樂團的前面,指揮的面前,離觀衆最近,顯得特別有牌面。
但其實,提琴家族之所以數量如此之衆,顯得這麼有牌面,並不是因爲它們在樂團裏有什麼特殊的地位,而是因爲它們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在樂團裏它們必須自己給自己找牌面。
現代的交響樂團其實是從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共經歷了三個世紀的漫長髮展過程之後才最終定型的。歷代作曲家採用的樂團編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爲單管編制、雙管編制、三管編制和四管編制等,其中都包含了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
其中,絃樂器自然就是提琴家族了,包含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樂器有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薩克斯、英國管等;銅管樂器有小號、長號、圓號、次中音號、大號等;打擊樂器則有大鼓、定音鼓、馬林巴、鐘琴、鋼片琴以及樂團中地位最高的三角鐵等。
在規模較小的單管編制中,絃樂器的部分裏,第一小提琴一般有10把,第二小提琴一般有8把,大提琴一般有4把,低音提琴一般有2把,即使是基本上沒有什麼用的中提琴也有6把。
而在規模較大的四管編制中,第一小提琴的數量更是到了16至18把的級別,第二小提琴也有14到16把,加起來小提琴的總數超過了30把。
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樂團中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這兩個家族彷彿經歷了計劃生育的樂器數量。在單管編制中,木管組的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全都只有1把;銅管組的小號也只有1把,長號有2把,圓號稍微多點,不過也只有2至3把,大號則在這個編制中毫無話語權。
在四管編制中,之前單管編制中木管組的四個獨行俠則都有了幾個朋友,數量提到了4把;銅管組的小號和長號分別有3把,圓號有4至6把,大號則只有1把。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木管組和銅管組兩個樂器組的樂器數量加起來才能勉強和小提琴一個樂器的數量相抗衡。
如此不平衡的編制安排看似不合理,但事實上這裏面是很有講究的。在交響樂團走向成型的那幾百年裏,作曲家們和演奏家們發現,樂團中不同組的樂器之間的音量有着十分明顯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才使得樂團在安排編制的時候不能讓各個組樂器的數量太過接近。
在不同組樂器的音量的對比上,存在兩種情況,即強奏時和弱奏時。
強奏時,音量平衡關係大致如下:
①一把長號=一把大號=兩把圓號=兩個提琴組
②一把圓號=兩把單簧管=兩把雙簧管=兩把長笛=兩把大管=一個提琴組
③一個提琴組=兩把木管
弱奏時,音量平衡關係大致如下:
①銅管與木管基本對等
②一個提琴組=一把木管
由於一些客觀的物理規律,多個組樂器在合奏時會使得某些樂器的音色產生一些變化,同時也會加強其中某些樂器的音量。
木管和絃樂合奏會加厚絃樂;
木管和銅管合奏會使得銅管的音色變得柔和;
絃樂和銅管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各自音色都較突出;
三種音色合奏則會產生一種豐富、圓潤而統一的音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個正規編制的交響樂團裏,多個木管齊奏時甚至會吞噬一個絃樂組的音色。比如兩把長笛和兩把雙簧管齊奏會吞噬掉第一小提琴組的音色,兩把雙簧管和兩把單簧管齊奏會吞噬掉中提琴組的音色,兩把單簧管和兩把大管齊奏會吞噬掉大提琴組的音色。
反過來,當木管與兩組或更多絃樂組齊奏時,木管音色則會被吞沒。比如第一小提琴組和第二小提琴組齊奏會吞噬掉一把雙簧管的音色;中提琴組和大提琴組齊奏會吞噬掉一把單簧管的音色;大提琴組和低音提琴組齊奏會吞噬掉一把大管的音色。
提琴家族的樂器,如小提琴和大提琴,雖然在獨奏時音色特別鮮明和突出,但放在整個樂團中來考量,卻是存在着一些音量和音色方面的很明顯的短板的。這個時候,爲了整體呈現的效果,就不得不要靠數量來彌補了。
所以說,在現行的交響樂團編制之下,小提琴以及整個提琴家族在交響樂團裏的樂器數量之所以最多,是因爲這種編制是有着音量和音色兩個方面的綜合的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