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全音代理?
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在音樂中存在着很多或協或不協和的音程與和聲,而協和與不協和的相互轉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音樂進行的內在基礎。
協和的音程,比如八度、純四度和純五度,聽起來往往比較悅耳,而如小二度、小七度之類的不協和音程,則往往給人一種緊張和不悅感。
在衆多的不協和音程中,三全音(增四度或減五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其應用之廣,在不協和音程中可以說無出其右。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八度中存在十二個半音,兩個半音組成一個全音,故而一個八度中存在着六個全音。
而三全音,顧名思義,就是三個全音,即剛好能從正中間均分一個八度的音程。
這個音程,在自然音階中,可以表現爲四級音到七級音之間的距離。由於這個音程能將八度均分,所以它還可以表現爲七級音到四級音之間的距離。在C大調中,F到B和B到F的音程都是三全音。
由於在自然調式中便存在着三全音,所以這樣的一個音程相較於其它的不存在於自然調式中的不協和音程來說,在各種情況下的應用也要更廣泛。
最典型的便是經典的D-T進行了,即屬到主的進行。這裏的屬和絃一般都會採用屬七和絃。以C大調爲例,屬七和絃的構成是G、B、D、F,其中B與F之間便是三全音的音程。
由於三全音聽感不協和,性質不穩定,故而B和F兩個音都有向旁邊相距半音的位置進行解決的傾向。即B向C進行,F向E進行,從而變成一個不完全協和音程大三度。
這樣一來,G7和絃的G、B、D、F四個音便變成了G、C、D、E四個音。由於在屬七和絃中,五音對於和絃性質的影響最小,故而D音可以省略,這樣的話,我們就得到了G、C、E三個音,這三個音剛好構成了C大調的主和絃C和絃。
於是,一個從屬和絃到主和絃的進行便完成了。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三全音的解決是促成這個進行的最大的動力。
從C大調的屬七和絃到主和絃的進行來看,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既然在這樣的一個進行中,B和F兩個音的解決是其最主要的動力,那麼,我們能不能把G和D兩個音直接換了呢?
當然可以。但前提是在換音之後的這個和絃中同樣應該存在着B和F這樣的一個音程。而所謂的三全音代理,就是基於這個思路產生的。
前面我們提到,在七和絃中,最不重要的音是五音,故而在換音之後的和絃中,B音或者F音都不應該成爲五音。
這樣一想,唯一的解決方法就只有把B和F兩個音的位置互換,讓原本三音位置的B音移到七音位置,原本七音位置的F音移到三音位置。
由於前面我們提到B到F和F到B之間都是三全音關係,故而這種變換不會對音程本身的性質帶來改變。接下來我們得思考剩下的兩個音應該怎麼選。
爲了保持屬七和絃的性質,我們需要新和絃的根音與新的三音F音之間的音程爲大三度,那麼,新的根音就應該是Db音;Db音向上推一個純五度我們可以得到五音,即Ab音。
到這裏,新的和絃便誕生了,其構成音爲Db、F、Ab、B。這個和絃應該怎麼命名呢?
事實上這個就是Db屬七和絃。和絃中的B音我們可以看作是Cb音,這樣構成音就是Db、F、Ab、Cb了,標準的屬七和絃的結構。
這樣的一個Db屬七和絃,在一些情況下如果能拿來代替G屬七和絃的話,也許就會給你的和絃進行增色不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替代不是一定可行的,還是要根據旋律聲部的進行來進行取捨。畢竟,這個和絃內部出現了兩個聽起來可能會讓人感覺不適的調外音。
三全音代理自然不是隻能應用在屬到主的進行中的。按照其理論,在任何和絃前面我們都可以接上一個根音比目標和絃高半音的屬七和絃。
比如Eb屬七和絃到Dm和絃:
比如Ab屬七和絃到G和絃: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還是那句話,這樣的應用並不是絕對的。不是說用了之後你的音樂就會好聽,也不是說不用的話你的音樂就不好聽。是否可以並且需要應用,還是要看具體的音樂風格以及其它聲部的進行。
畢竟,對於和聲進行乃至整個音樂來說,從來都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