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民族調式?

什麼是中國民族調式?

一提到所謂“調式”的話題,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大小調、中古調式這一類西方的專業術語,然後追溯到西方音樂史中的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的時代。

但其實,調式的概念從來都不是西方音樂的專屬,因爲幾乎所有擁有音樂文化的民族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民族調式。不同的調式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類對音樂的不同的欣賞心理。

同樣地,在中國民族音樂中,調式也是一門歷史頗久的學問。

概括地說,民族調式是指以宮、商、角、徵、羽五聲構成的五聲調式,以及以五聲爲基礎構成的六聲和七聲調式。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間的音程關係大致與五線譜上的C、D、E、G、A五個音間的音程關係相同,放在簡譜上則是類似1、2、3、5、6之間的音程關係。

需要注意的是,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級只有相對的音程關係,而沒有固定的音高。故而,有人提出可以把它們稱作“階名”,意即五聲音階中的每一個音級的名稱。

表示固定音高的任務,則交給了十二律呂。與當今全世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類似地,中國民族音樂中存在着“十二律呂”這一重要的概念。在十二律呂的體系中,十二個音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關於十二律呂所表示的具體音高,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規定。據記載,元明兩代十二律呂中的首律“黃鐘”的音高大致相當於如今鋼琴上的d1音。其餘律呂都可以基於黃鐘律來進行推算。

與西方產生十二平均律的五度相生法相對地,十二律呂最開始是由三分損益法產生的。因此,產生之初的十二律呂也是一種“十二不平均律”。

一直到我國明朝時期,著名音律學家朱載堉用在數學上給2開12次方的方式始創十二平均律之後,這個問題纔得到瞭解決。同時,朱載堉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發明十二平均律的人,這一成果領先西方近百年。

我國的民族音樂理論中把宮、商、角、徵、羽稱作正聲(或正音),比正聲高半音叫“清”,相當於#(升記號),比正聲低半音叫“變”,相當於b(降記號)。比正音低全音叫“閏”,相當於bb(重降記號),這些變化音級統稱偏音。

我國古代多使用四個偏音,即清角、變徵、變宮、閏。翻譯成現行音名即:F、Gb(狗頭)、B、Bb。

開個玩笑,變徵的正確表述是F#。

六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再加入清角或變宮而成的。即:宮、商、角、清角、徵、羽,翻譯成現行音名即:C、D、E、F、G、A;或者宮、商、角、徵、羽、變宮,翻譯成現行音名即:C、D、E、G、A、B。

清樂調式是在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再增加清角和變宮這兩個偏音而構成的,其又被稱作新音階或者下徵音階。清樂音階的構成是: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其宮調式翻譯成現行音名即:C、D、E、F、G、A、B。

與西方調式體系不同的是,清樂音階裏的七個音不是都可以做主音的,只有宮、商、角、徵、羽五個正聲可以。

清樂宮調式:

清樂商調式:

清樂角調式:

清樂徵調式:

清樂羽調式:

燕樂調式是在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再增加清角和閏這兩個偏音而構成的,其又被稱作清商音階或者俗樂音階。燕樂音階的構成是:宮、商、角、清角、徵、羽、閏。其宮調式翻譯成現行音名即:C、D、E、F、G、A、Bb。

同樣地,以其中五個正聲爲主音可以構成五個調式。

燕樂宮調式:

燕樂商調式:

燕樂角調式:

燕樂徵調式:

燕樂羽調式:

雅樂調式是在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再增加變徵和變宮這兩個偏音而構成的,其又被稱作正聲音階或者古音階。雅樂音階的構成是: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其宮調式翻譯成現行音名即:C、D、E、F#、G、A、B。

同樣地,以其中五個正聲爲主音可以構成五個調式。

雅樂宮調式:

雅樂商調式:

雅樂角調式:

雅樂徵調式:

雅樂羽調式:

觀察上述清樂音階、燕樂音階和雅樂音階,我們可以發現:清樂宮調式的音階構成與西方的C自然大調的音階構成幾乎一致;燕樂宮調式的音階構成與西方的C混合利底亞調式的音階構成幾乎一致;雅樂宮調式的音階構成與西方的C利底亞調式的音階構成幾乎一致。

但,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也僅限於此。因爲,在西方的大小調中,調式中每一個音級的功能特點都是非常鮮明的,而無論是清樂音階、燕樂音階還是雅樂音階,其本質上都還是一種五聲音階。

這三種音階中添加的清角、變徵、閏、變宮這些音其實只是起輔助作用的。這個從它們區別於宮、商、角、徵、羽的“正聲”的稱呼“偏音”上就可以看出。

認同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