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有什麼不同?
還記得你剛開始接觸音樂的時候,最先學到的是什麼嗎?不出意外的話,相信“do、re、mi”會是你關於音樂的啓蒙。唱着“do、re、mi、fa、sol、la、ti”,你也就慢慢地進入了音樂的奇妙世界。
我們都知道,“do、re、mi”之類的表達其實是音符的唱名,而唱名體系裏,又有兩種不同的唱名法: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
這兩種唱名法在音樂實踐裏都應用得十分廣泛,是每個學音樂的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那麼,這兩種唱名法有哪些共同點,又各有哪些千秋呢?
固定唱名法,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固定的音名來唱音符的唱名法。
在每個調裏,所有的音都有自己固定的音名,如果用固定唱名法來唱的話,我們唱的時候直接根據音名來唱就行了,不用想太多別的東西。
在C大調裏,我們有“C、D、E、F、G、A、B”七個音名,對應的唱法即是“do、re、mi、fa、sol、la、ti”。
而如果換成別的調,例如G大調,我們則有“G、A、B、C、D、E、F#”這七個音名,相應的唱法也會變成“sol、la、ti、do、re、mi、fa#(fi)”。
這種唱名跟着音名走的唱法,就是固定唱名法。這種唱名法比較適合五線譜的視唱,但對初學者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
因爲,在除了C調之外的不同的調裏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升降號,這些升降號帶來的變化音會給視唱者在音準把握的能力上提出一些要求。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固定唱名法便成了各大傳統音樂院校的通用唱名法。
接下來說說首調唱名法。不同於固定唱名法,首調唱名法的體系裏,只有“do、re、mi、fa、sol、la、ti”七個唱名,不存在帶有升降號的唱名。在這個體系裏,唱名對應的不是音名,而是要唱的這個音在其調裏的級數。
與固定唱名法一樣,在C大調裏,“C、D、E、F、G、A、B”這七個音名。我們都是唱:“do、re、mi、fa、sol、la、ti”,音名和唱名一一對應。
但,即使換成了別的調,比如G大調,我們有“G、A、B、C、D、E、F#”的這個時候,在首調唱名法裏,我們還是唱“do、re、mi、fa、sol、la、ti”。
唱名並沒有因爲音名的改變而改變,原來的一一對應的關係也被打破了。在這個體系之下,某一個音名唱什麼音,不再取決於音名是什麼,而是取決於這個音在這個調裏的級數。
首調唱名法在現代流行音樂裏的應用要比在古典音樂裏的應用廣得多。別的先不說,現在國內絕大多數的歌譜就都是用了首調唱名法的簡譜。
先在譜面的左上角寫上1=C或D或E之類的調號,然後樂譜部分就都是用“do、re、mi、fa、sol、la、ti”七個唱名對應的“1、2、3、4、5、6、7”寫成的。在這種譜子裏,如果作曲人只是用了自然調式的話,你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看到任何的升降號的,這對初學者很友好。
簡譜雖然也是西方音樂的產物,但卻能在國內得到極大的發展,成爲中小學音樂教科書上的標配,這和其所採用的更通俗易懂的首調唱名法不無關係。而且,世界著名的現代音樂學府伯克利音樂學院貌似也是希望學生能用首調唱名法的。
與固定唱名法相比,首調唱名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方便非科班出身者的和聲方面的學習。
在和聲的學習中,我們經常聽到一級和絃、四級和絃、五級和絃之類的名詞。這些名詞的出現其實和首調唱名法是一個原理,都是考慮當前音或和絃與主音或主和絃的級數關係。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之下,我們不用再面對一大堆升降號去算這個和絃與那個和絃到底是什麼關係,省去了不少麻煩。
當然,這並不是說固定唱名法已經過時了,畢竟在五線譜的視譜演奏裏,固定唱名法還是有絕對的優勢。你不太可能看着一個明明畫在高音譜二線上的帶升號的音符去想這個音在E大調裏是唱“mi”,而不直接去唱“sol#(si)”。只能說,這兩種唱名法都各有千秋,我們最好都掌握一下。
關於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的學習,對初學者的建議是,先掌握首調唱名法;在你能熟練地在鍵盤上找到十二個自然調之後,再把固定唱名法納入學習範圍。
說句題外話,雖然現在很多的鍵盤都有轉調功能,但你也不能保證每次遇到的鍵盤就真的能轉調,而且真鋼也是不能自動轉調的。所以,還是不要放棄除了C調之外的11個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