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單簧管和雙簧管?
在交響樂團裏,有一類樂器,它們既沒有絃樂組那麼大的排面,也沒有銅管組那麼大的聲響,甚至也沒有打擊樂組那樣強的存在感,但卻是整個樂團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它們便是木管組。
在木管組的家族裏,最主要的四種樂器一般就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低音管了。
在這四種樂器中,長笛和低音管的外形和音色差異較大,比較容易區分;而單簧管和雙簧管不僅名字和外形相似,就連音色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經常是一些古典音樂愛好者們容易混淆的兩種樂器。
單簧管(Clarinet),又稱爲黑管、克拉管和豎笛,有管絃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是木管家族中應用最廣泛的樂器之一。
單簧管的主體材質通常是非洲黑木,在其上附加硬橡膠或金屬,經過複雜的工藝便可製成一支單簧管。單簧管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空心的管身,管身由五節可拆卸的管體組成,管體下端爲開放的喇叭口。
單簧管最早出現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最初是由德國紐倫堡的一位以製作長笛而出名的工匠約翰·克里斯多弗·丹尼爾所發明,其最初的功能是在高音區取代或頂替小號及蘆笛。蘆笛在法語中是所有小型簧片樂器的通稱。單簧管這種樂器,可能一開始就是作爲蘆笛的一種改良品而誕生的。
丹尼爾爲他的這種新型“蘆笛”增加了一個單獨的笛頭和一些按鍵,改進了喇叭口。他可能沒想到的是,後來的工匠們接受了他的這種改良,並把這種新型“蘆笛”發展成了一種獨立的樂器即單簧管。
19世紀,大多數交響樂團都已經把單簧管加入到了樂隊編制中,而莫扎特則是第一位在交響樂中給予單簧管重要地位的作曲家。
1812年,馬勒把一種裝有十三個按鍵的單簧管正式帶入了當時的音樂界。亞辛·卡羅斯則在1839年製造了後來被廣泛應用的勃姆體系單簧管。奧古斯丁·布菲則在1840年將針式彈簧加入到了單簧管中。經過幾代人的改良,現代單簧管的形制終於基本完成。
到了19世紀末期之後,這種新型樂器已經成了一種移調樂器,相同的指法可以在不同類型的單簧管上演奏。此時,單簧管的製作也成了分段式的了。
雙簧管(Oboe),木管獨奏樂器,在管弦樂團中素有“抒情女高音”的美稱。雙簧管的音色像是帶有鼻音似的蘆片聲,其善於表現徐緩如歌的曲調。此外,雙簧管還是交響樂團裏的調音基準樂器。
在結構上,雙簧管由哨片(雙簧片),管體(包括上下節和喇叭口)和音鍵組成。其中,管體由特殊處理過的硬木製成。
關於雙簧管的最著名的曲目,可能就是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憂鬱而優美的白天鵝主題了。
關於雙簧管的前身,目前比較可信的一個說法是發源於印度的一種名叫“肖姆”的樂器。
肖姆(Shawm)是14世紀初出現的一種重要的雙簧樂器。其有兩大類,一類是由嗩吶演變而成的軍樂肖姆,另一類是脫胎於風笛旋律管的民間肖姆,如查拉梅拉(Ciaramella)等。有人就將一種叫次中音肖姆-蓬巴德(Bombarde)的樂器稱爲老式雙簧管。
17世紀中葉,法國的樂器製造工匠將一種較小的肖姆作了改進,並命名爲“Hautbois”,即雙簧管,此時真正的雙簧管纔算誕生了。
18世紀是雙鍵和三鍵雙簧管的發展階段。此時的雙簧管作爲木管組的基礎樂器,順理成章地成爲了正在發展的雙簧制混合管絃樂隊的一員。另外,這種樂器由於極富表情與歌唱性,很快又被列爲樂隊中的獨奏聲部。
18世紀初,雙簧管在歐洲的幾個音樂中心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樂器。而到了19世紀的頭二三十年裏,雙簧管上又多出了八個按鍵,其結構更加便於演奏,同時音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1825年,維也納宮廷樂師約瑟夫·塞爾納(Josef Sellner)發明了十三鍵雙簧管。其後,雙簧管迎來了一段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特里伯特(Triebert)生產的特里伯特式法國雙簧管是同時代的音樂家們最爲看好的。
特里伯特式雙簧管的生產極大地推動了其後仍屬其體系的A·M·R巴雷特(Barret)式雙簧管的發展。從1850年到今天,特里伯特式與巴雷特式雙簧管一直都是各大雙簧管樂器生產廠家生產的基本產品。
在外觀上,單簧管要比雙簧管稍微粗一點,單簧管的喇叭口也比雙簧管的稍大。作爲分段式的樂器,單簧管有五節,而雙簧管只有三節。另外,雙簧管是全按鍵的,而單簧管是按鍵和音孔兼有。
下圖左邊的是雙簧管,右邊的是單簧管:
音色上的區別只能自行體會。在語言的描述上,我們通常形容單簧管高音區嘹亮明朗,中音區富於表情而音色純淨,低音區低沉,渾厚而豐滿;雙簧管則是音色明晰、清新、響亮、甜美、純淨,穿透力強,並且有很強的表現力。
在發聲原理上,單簧管用一個簧片和笛頭髮聲,而雙簧管用兩個簧片夾在一起發聲。此外,單簧管是移調樂器,雙簧管是非移調樂器。